序
碧玉箫
我与甘肃诗人王智华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识在崆峒山下的一座军营里。二十余年来,因同为军人出身,且年龄相近,爱好相同,虽人在天南地北,但文字因缘不断,交游密切。今年春,智华先生将其诗词作品选出一集,名曰《老椿集》,嘱余撰序,难于推诿,只好命笔。
《老椿集》所收诗词曲联370多篇。余读后,感觉很有档次,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好的诗作必须具有时代气息。智华先生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工作也在西北高原,而又有几十年边塞军营的战斗生活体验,他生活基础深厚,诗作也很厚重。苍莽的山脉,奔泻的河流,滚热的戈壁,辽阔的草原,英勇的军民,融入在他的诗中,便呈现出大气磅礴、辽阔壮美的边塞风光和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集中如《植树护林吟》、《关山行》、《四山吟》、《三峡二十韵》等篇章。佳句如“南北水滋千里富,东西路系万家安。”(天山)。“桥架飞车通瀚海,洞开顽石走秦川。”(萧关今昔)。“军帐篷生戈壁草,马蹄尘卷塞边烟。”(六旬自述)。“壶口喷雷扬正气,龙门劈石解愁肠。”(黄河吟)。这些生香活色的诗句,让人耳目一新,正是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二是情感真挚,动己动人。诗中完全倾注诗人个人灵性情感,绝不嚼人现馍。智华先生为人豪爽坦率、自强乐观、发乎诗则才思清越、激奋,他善于将党人风骨,赤子情怀,与军人的勇敢豪迈,自然界中的苍莽雄奇融入诗中,形成一种阳光、大气、雄强的诗风。这种诗风,正是当今诗坛所值得重视而提倡的。这是时代主旋律所需要的强音。集中如《革命圣地颂》、《为五十五师老战友西安聚会而作》、《六旬自述》、《神七太空行》以及迎奥运诸篇章,皆豪情满怀,真诚坦率。诗人通过对诗词意境营造,寄托了自己忠于党、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大爱情怀。
第三,炼字琢句,形象鲜活。这是《老椿集》的最突出特点。智华先生有《梦诗》云:“步入诗坛魂已癫,诗情未了总绵绵,梦中几度吟佳句,惊得糟糠问枕边”。他对佳句的锤炼达到了魂牵梦萦的程度。经日积月累终于获得了丰硕成果。如《雨夜收香港》云:“彼旗降落我旗扬,更有紫荆花正香。同是百年同落泪,两般滋味两肝肠”。此诗用对比法,重复字炼出佳句,形象生动深刻,读之,圆转如珠,意蕴无穷。至于佳句,集中几乎篇篇都有,读者试验之。略举数例如下:“大锅煮米千村白,小斧偷金万岭黄。”(植树护林吟)。“马踏林芝云缺氧,兵临大漠汗多盐。”(寄振邦同学)。“从戎大漠边风烈,解甲崆峒剑气藏。”(自述)。“文到建安生铁骨,武临乱世出龙韬。”(读三国)。“报国心悬三楚剑,忧民字吐九州心。”(和姚家钧七十抒怀)。“雅座盘中空陆海,桑拿浴里醋姜盐。”(无题)。“北上马灯连北斗,东征红箭射东洋。”(静宁界石铺)。“眼底风云兵马动,空中捷报雪花多。”(西柏坡)。“入夜小楼头枕月,出门大道影飞天。”(乡村巨变)。“大千世界走刀笔,百味人生入砚河。”(贺石爱玉文集出版)。这些活泼新鲜,掷地有声的佳句,应称当代诗词中的对仗精品。
综观该集作品,从总体来说,律诗优于绝句,曲胜于词。一个诗人,有一体专精都不易,要各体兼善更难。作者不必追求各体兼善,读者更不必苛求作者各体兼善。诗人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的强项。智华的诗大量佳句都产生在七律中,有的已成名句,应可传世。然而,律诗中也有少数对仗欠工稳,也有对仗虽工,通篇不较协调的诗篇。杜甫云:“老至渐于诗律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杜甫是用毕生精力来研究诗律的,直到晚年,才达到“细”的最高成就。此议当否,愿与智华先生共勉。
碧玉箫2012年6月2日于湖南湘乡
碧玉箫,湖南湘乡人,1943年生,曾任平凉驻军某部政委,海内外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平凉崆峒诗社创始人并第一任社长,1989年转业湘乡市政协副主席。著《碧玉箫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