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晚居存稿》序
赵宗理
《爱晚居存稿》者,余挚友静宁司公尚德之诗文集也。尚德与余先后在静中受业于刘子安先生,后又同在静宁一中任教者三十余年,相处久而相知深。其人纯正儒雅,外和易而内狷介,有独立之操守见识,不随人以俯仰。才俊气逸,其诗与文皆笔力雅健,思路迥不犹人,如其人焉。爱晚居乃其晚年之书室名也。
尚德积年苦心孤诣,钩深致远,学力深厚,既渊且博。教学严谨有度,又能不拘成法,锐意革新,重视教材教法探索,与教学理论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即已蜚声教坛,为平凉地区语文教师中之巨擘。文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然半生呕心沥血,倾全力于教学,除教育教学论文以时见诸书刊外,不遑个人之诗文著述。直至八十年代,年逾知命,教学任务相应减轻,乃因工作之便,下巴蜀、出三峡,登匡庐以至金陵苏杭;复北过贺兰而进上京,览长城,游热河,南抵羊城深圳,西达敦煌鸣沙。于是山川江海激其情,历史风雷荡其气,心灵与自然契合,情思与物象交融,心源活水,生机葱茏,厚积至是薄发。诸多家什,遂如翠岭晚霞,依次而灿然纷呈矣。
尚德对家乡人民之奉献,在教育而不在诗文,然其诗乃不胫而走。人敬其人而爱其诗,非偏爱也,爰以其诗:旨敦厚,气清刚,意沉着,辞平易古淡,脱尽肤言浮响。读其诗,亦如临绛帐而听弦歌,沐春风而沾化雨也。试观“风清三元里,霞蔚烈士陵”,虎门战迹,马肺弹痕,爱国者孰能无睹?驼铃声远,长坝拦江,黄河风静,西陵滩平;市廛码头,虽多攫利之客,伊洛路上,已无捉兵之人;酒钢焰火,代昔日之狠烟,浦东画阁,来今朝之紫气;“神女回眸开笑颜”,喜“一统终归革命功”也。至于“西路”悲歌,庐山风云,英雄冢没荒草,历史仍多反思。且“少陵诗赋哀民病,居易文章写世风”,当车窗一瞥中,见“坳旁茅屋,赤脚农妇”,则哀叹农民之尚未脱贫,对日趋腐败之世风,更深忧而愤慨,“飞瀑千尺雷震怒,摧枯拉朽净人寰”,“愿君身化杜鹃鸟,啼血唤回公仆心”,盖有感而发也。凡此诸多诗篇,既有时代精神之震荡,又具传统诗词之韵味,读者自能体味其慧眼犀心、浓情雅韵。
尚德澹泊宁静,诗书文章而外,别无他求,勤奋探索,至老不衰。其《六十自寿》诗云:“前途翠岭夕阳晚,求索攀登敢歇鞭”,其执着奋进之心,令人感佩。自律极严,过小孤山,赞其“独立不倚”于江水之间,见深圳教育餐厅之女老板,称其信诚礼义,迎宾而“不作媚时态”,实以自策励也。于物质生活,一无奢求,“借得一榻容身地,卧看飞鸿击太空”,何等洒落自如。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若尚德正如人所言者:“先生端端正正作人,兢兢业业治学,是良师又是人模”,实不为过。
尚德每一诗成,则书于片纸,暇时辄执以示余,相与吟哦谈笑,至不知饔飧。久之,积案头几满。余劝其归纳编次,以免散轶。乃依其游踪,计《吴楚记》61首,《热河吟》11首,《粤海涛》16首,《河西行》13首;其他晚年之作,统归于《爱晚居》,计150首。总计凡251首为第一卷。诗词之后,尚有对联,拾零若干篇,为第二卷,文论若干篇为第三卷,则早年之作也。
门人徐君圣卿,请先代为抄录,以待时而付梓。余不揣固陋,为序于端。盖余信静宁教育界必不忘尚德其人,亦不能不珍视其诗文也。
一九九四年甲戌孟冬学弟陇干赵宗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