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关于《荷屋诗稿》的来信
李让
宗理老弟台鉴:
尊作收到多日了,感谢您对我的看重。由于老弟视我过高,惭愧之余,久久不敢作答,使您久等,抱愧,抱愧!我的浅薄,是老弟往日所知。尊作作为纪念,或令我时时尝读,一洗肺腑,均还可称,至于评说、敲推,实以菲薄,力难从心。虽然以老弟之厚望,又再次敦促,就不得不以管见所及,略陈一二,以为搪塞。
总的说来,《荷屋诗稿》所集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编辑成集流传。从集中近二百葩华中,可以约略看到老弟的思想、情趣、个性、气质、生活、交游、为人行事以及品学修养等各个方面。从这些诗作中所反射出来的光彩,可以看得出老弟不只是一个典型的“教书匠”,而且也具有一个诗人的气质。
《诗稿》在编次上大体以作品产生的时间先后为序,而又按事理分若干阶段,依次编纂。线索分明,眉目清晰,一路读来,大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扶杖登山,节节拔高之感。无庸讳言,大体论之,《蜡烛集》以前所赋,尚带斧凿书卷,然瑕不掩瑜;其以后则加炽火候,渐趋纯熟;《南游纪行》以后则平淡自然,畅达流丽,大有炉火纯青,天衣无缝之境界。首首写来,天然成趣,信手拈来,即成佳制。而《旮旯十五首》及其姊妹篇《有感》八首,实为绝唱。这两组诗,不仅有陶令疏淡旷远之意境,少陵凄苦悲惨之情景,而在内容中更有甚者。缘以二公所写重在表象描绘与情绪抒发,尚缺乏核心实质的揭露,而老弟则以身陷其处,心近其人,与农民同气共命,对农村景象,对自身与农民困苦的生活,从多方面予以精雕细刻,入微描绘,开展铺叙,以至袒裼裸裎,揭露无余。包涵丰富,挖掘深刻,触及核心与实质,而又生动形象富有意趣,绝无雕琢穿凿之感,更不枯燥乏味,活似一幅农村风俗连环画。至于语言,能在口语的基础上,洗炼加工,真实质朴,清简平淡。凡此种种,写出了我所要想而不能全想,所要说而不能说出的忐忑之心、嗫嚅之情。所有这一切,如没有亲身生活体验,而且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不能轻易达到的。且其价值远不止此,可供同气连心者赏心悦目,可为观民风者鉴,可向施政者戒,可资注意史事者考。
《陟岵》六首,实断肠裂肝,呕心沥血之作,写尽了老伯父(一个典型的读书人)一生刚直不阿,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之极致。读了断人肝肠,裂人肺腑。老伯父的音容笑貌、松耸竹立的清癯形象如在眼前。此作首首章法严密,取譬精当,用事贴切,对仗工稳,音韵铿锵,读之琅琅上口。说是精作,不为过火。唯在排列上我以为不如放第一首于第五位上好*。因为我在读时,每次开读第一首后,在情绪上均未有大的感触,及至读完全诗,回首再读,则感触迥异。其情景则是不禁悲从中来,感慨系之,愤懑填膺,潸然下泪。考其原因,缘已读下数首,此诗句句落于实处故也。且此组诗既以《陟岵》标题,其旨已显,题下紧写省墓、忆亲,则起笔是否平淡。统观全诗,除现在第一首外,其余四首均为忆亲,最后一首则是表达自己心意,诗境大转,而第一首则二者兼有,既可承上又可接下。而诗的转折关节处,正在第五位置,如将第一首嵌此,则可形成波澜,开拓意境,承接紧密,或可增色不少。
众多诗作,各有其思想意义与独特格调,各有千秋,如入大山,限于才力、精力,不敢一一留观、评骘,数首小诗,我很爱读。这是由于你均能出以新意,寓意深远,不随流俗,不同凡响的缘故。《牡丹》一诗,清新隽永,思境超妙,琵琶反弹,另成情调,一反前人对牡丹这一名花的一切诬妄之词。至此,当使好花不为富贵权势者所独专矣。与有位者争强,寓意含蓄高远,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正。读之,使人顿生喜心,倍感倾慕,一变往日对此花不公正之视听。以之题画,当有身价十倍之效用。《种菊》一诗有同视焉。《观虎》诗,设思奇巧,讽喻得宜,用语自然活泼。有如漫画,几笔勾勒,活写出一个权倾势倒的官僚、专横者的狼狈象,狐群狗党的势利象。意味深厚,指事明切,读之不厌,实为高唱。《为马蜂所螫》诗,题目就很幽默忍俊。以此类事入诗,很难处理,古人作者,殊不可见。然而老弟顺手写来,顺事成章,情真意切,趣味盎然,寓严肃于诙谐之中,含讽刺于情理之内,意味无穷,发人深省。
老弟不仅古近体有很高的造诣,词曲也达到一定高度。散曲套数,尤为突出。《夜雨感怀》及《夏三虫》两套,更令人绝倒。《感怀》绘尽了旧社会教书匠穷愁寒酸之苦状,抒写尽了那时我辈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逸志隐情。音韵和谐,言词俊美;衬字得当,声调铿锵响亮;挥洒自如,机趣横生;伤感动人,意境深远。置之名手行中未必有甚下也。《夏三虫》一套,虽套而不长,短小精悍,对三种人以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骂和鞭挞。且绘声绘影,冷热交加,曲尽其妙。真个是胆怒笔悍,针针是血,使人读之,心花怒放,不禁拍案叫绝。非我独是,同读诸友,无论老少,有同感焉。“尾声”寄意悠远,为若辈敲钟,为我辈壮胆,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致。
瑕不掩瑜,前已言之,寸目之见,不揣鄙陋,略具二三,以为参考,杜撰之语,未必中肯,姑妄言之,姑且听之。《惜春》首句“绿暗红稀”与下句“损红妆”系一事两面,均有“红”字,形象雷同,可否改正他字,以显丰富,以分形象。《无题》颔联出句“花落满枝无人赏”是否矛盾,且与对句“乱红委地”意重,我以为系“花开满枝”之误,然上下平仄不谐,但上下连读形成流水,语句通畅,语意相属,此乃天然句子,不可过于拘泥,以削足适履。《黄鹤楼》一诗,前四句何尝有平仄,而为千古绝唱。《登天都山》“交通断”与“尽设防”意思均好,但对仗欠稳,上为主谓结构,下为动宾结构前加副词,可否改动其结构,以示工稳,当然此为少年之作,但既收入集中,改之也无妨碍。散曲《夜雨感怀》范叔一典连用是美中不足,我以为“太平令”中不可动,“沽美酒”中,关于贫穷之典尚多,用意也宽阔,是否可改变一下,以使内容更为充实。此在老弟,轻而易举。《观虎》诗“威失狐不假”,单看句子自然有力,又合于口语,但“不”与“笑”不能成对,改“不”为“羞”字如何?平仄叶调,具有形象,当然也许有点雕琢,聊供一笑,老弟思之。
关于您寄友、赠友、送友、怀友等有关交游之作,均能流露出你对朋友真挚诚恳的情感,进而看到你的为人。而诗的成功则以《寄李献之》七古最为峭拔。畅达浏亮,一泻而下,得古诗之精髓。至于寄我的诗,则精心刻意来写,足见对朋友的情浓意厚了。三十年中不忘故友,更足证其言行之一致,绝不可以舞文弄墨之笔等闲视之。且在其他诗作中我还隐隐约约看到您思我忆我之咏魂呢!感佩、感佩!复何可言!
即请教安
老友李让1986.5.20
自注:李让老师所指数处瑕疵,已作修改。顺致谢意。
读《荷屋诗稿》
司尚德
《荷屋诗稿》是赵宗理老师的诗集,八十年代初,赵君采纳同仁们的建议和要求,将已散佚的旧作回忆搜集、整理修订,复写成册,传之友人;后又增写了论诗诗多首,一并入集,并以“荷屋”名之,可谓诗得其所,名实相副。
《荷屋诗稿》收诗约200首,分作“学步”、“海刺”、“蜡烛”、“南游”、“旮旯”、“蜡烛续”、“补编”七集。这种以时地线索划割诗部不仅能显示诗人的思想发展脉络及其成长过程,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创作源于生活的真理,有利于读者更直接地了解诗人。赵老师虽然出生于书香人家,但他的大半生行程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经受过国破家亡的抗战苦难,也领略过“乍雨乍晴”、“北风才过又西风”的政治折磨。这种生活不仅使他洞悉人生,关心民族,而且铸就了他那“冷眼向洋看世界”、“无我乃为全”的生活意志。这种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志的形成过程,读《海刺吟》和《旮旯集》就会得到充分认识和深层理解。
《海刺吟》写于海原任教职时期,兵燹连年,民生维艰,旧政权风雨飘摇,全国各地通货膨胀,抓丁要粮,人心惶惶。《海刺吟》运用各种诗体,从不同角度抒写了陇原一带兵荒马乱、啼饥号寒、妻离子散的战乱岁月和个人的遭遇与不平。时而秉笔直述,冷峻深沉;时而仰天长啸,呼唤生灵;时而俯首低吟,悲痛难抑。熔国难身苦于一炉,情景交融,淋漓尽致。《海刺吟》所取的材料都是作者当时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顺手拈来,错落有致地组成了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现实图景。《春望》总写当时破败不堪的战乱时势和旧政权为掩人耳目所进行的“大选”表演,是全集的总纲。以下各首作具体分写。《古意》写饥荒,《逢乡老话家乡事》、《逢乡老话静宁造林》、《登天都山感怀》写差役,《仿饮马长城窟行》写兵役,《闻流浪女歌》写战区人民卖儿鬻女,《散曲·夜雨感怀》写教师生活的凄苦。图景真切,事件典型,针砭度十分深广。例如《仿饮马长城窟行》写一个从军二十多年,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立功的士兵解甲归田后又被征去参加所谓的“戡乱”战争,他劝慰当年“洗却红妆,送夫出征”的妻子改嫁的书信,有力地斥骂了旧政权发动内战的罪恶:“同室谁操戈!又见烽烟起。挥泪重执枪,征战何时已。”妻子的回信更惨痛地控诉了当时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昔君出征时,妾颜如桃李。罗衣不复着,红妆对君洗。幸自加餐饭,余生亦无几。白首纵难见,九泉下相俟。”多么沉痛深切!其实这种遭遇在当时的旧中国何止某人某家,而是千千万万;何止穷北陇原,而是东西南北,比比皆是。旧政权的反动与腐败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而《海刺吟》能够这样紧抓典型,大声疾呼,充分表现了作者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宽阔胸怀和“新声讽社会,史笔写人生”的创作思想。
《旮旯集》共收诗词51首,都是1969—1978年下到旮旯时的作品。旮旯十年是作者一生最难堪的阶段,屈辱、冻馁,苦役……人间所有的苦难几乎全部降临到他的头上。但是他并未绝望地沉沦,而是挺起腰板挣扎,终于度过劫难,迎来了春天。如果说海原二年作者个人经受了奔波之苦,尝到了战乱时代的辛辣,那么旮旯十年则是经受了迁徙、流放,甚至皮肉之苦,而且时间之长,苦难之深远甚于前次。因之《旮旯集》的内容力度要比《海刺吟》更大更强,而且思想感情越发深沉。作者下乡之后首先遇到的是妻子儿女无食无住的痛苦,“旮旯”14首大多是这种生活的凄凄惨惨的真切描述。诗前小序,简当地写出了当时特殊政治环境下历任教职的知识分子“蜡烛成灰,荆冠南亩”的典型遭遇,有分析有表白。说这种遭遇的原由是“众口铄金、亡羊歧路”,如果不读书不从教,及早从事农业劳动就不会遭遇如此的打击,即使遭受打击也不会如此惨重。“农民五亿,世代田亩,我何人兮,敢言辛苦!”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号,想把自己的全部交给农村,和农民一道同呼吸共命运,而且有决心有信心向农民学习,依靠自身的种田劳动生活下去,度过余生。同时表白:“历述所遭”的态度是“温柔非怒”,而不是“情绪不满”或“另有企图”。其实难言的苦衷和冤屈,身心深处受到的刺激和创伤如同弦外余音,感人尤深。在那个特有环境中只有这样隐然陈辞,以免招来更大的灾祸。这样开篇之后,诗情有如开闸的江水,一发而不可收,从头至尾如实的诉说了旮旯十年的屈辱、艰苦与“乐趣”。这里有“积雪在眼”,“鸿雁北征”的至亲送别;有“狐狸暗窥人,野兔忽惊诧”的山路恐怖;有三载荒旱,饥馑来逼,“顿觉生命暂”的生活绝望;有负书百里,沿门换钱打粮的求生挣扎;也有“村媪送鸡雏”,“邻翁送菜饼”的宽慰;也有“大儿饲猡猡”,村人帮工造陋室的生活憧憬……字字情,句句泪。杜工部跋涉陇山食橡子入蜀还有求告成都严节度的美好希望,而作者去旮旯则是投靠无门,举目无亲。可是在如此极端艰苦的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怨天尤人的牢骚,更多的则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拙于过日月,一世误儒巾)和进入新的人生的勉励(莫作失意感,珍重步前程)。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一下到旮旯敬慕劳动人民的感情的升华,对旮旯群众淳朴厚道所作的尽情歌颂,以及由自身的不幸推及他人,怜念民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怀。“获罪无所祷,苍生复谁念,安得舍此身,赎尽人间难。举世腹得饱,九死心所愿”。这种哀痛苍生的感情确实不逊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层次,令人感愤不已。察其原因,也是生活实践使之然。因为一到旮旯,闯入他孤苦生活的就是那些淳朴厚道的和他一样艰苦的农民群众,包括“夜话桑麻”的“父老”,“代我市猪豚”的吕翁,帮他营造土屋的众多“助工”。在那阶级斗争日日讲、时时讲的高潮时期,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囚徒”有如此多的人情味,把他不看作“敌人”,而看作“好人”,同情施助,真诚相待,作者已被创伤的心灵不能不受到强烈震撼,不啻乱世竟有世外桃源可避秦的旮旯父老,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在旮旯父老的身上重现;这是作者来旮旯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于是不禁发出“漂母饭韩信,为怜王孙贫,岂望千金报,淳朴诚可亲”的由衷感叹。
《旮旯集》和祖国许多优秀诗篇一样也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和中国古代许多田园诗人一样写农事写参加农事生活的感受,但是《旮旯集》所表现的人生和农事感受与古人迥然不同,它能有效地引导读者更深一层理解人生,体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真正思慕和哀怨,为祖国传统诗歌艺园增添了更为耀眼的思想光环,丰富了祖国诗歌宝库的思想内容。例如,苏东坡在《水调歌头》后阙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旮旯集》《水调歌头·和东坡原韵》抒写“中秋”的后几句却说“……心无挂碍,任它残缺任它圆,管甚尊荣屈辱,管甚死生得失,忘我乃为全。此语岂虚妄?碧海笑婵娟。”这正是衣食无着的真正劳动人民对待人生的冷峻态度,“达观者”的“忘我”感情,而不是士大夫者的患得患失的呻吟。再如《有感八首》的结句:“田园诚有乐,足食始堪夸。”“花开良足喜,叶落休惊讶?”“花落何足怪,枝头桃杏繁!”“干卿竟何事,一池春水皱?”“悠然见南山,于我复何有?”“如何陶靖节,散颜举酒觞?”“绿肥红瘦句,思及增惭怍。”“梧桐深院里,何人叹寂寞?”这些都一反名家的闲情逸趣,表达了“幸得一杯水,暂活辙中鮒”的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感情,非常切合时代实际,余韵强烈。这种感受只有“草帽单衫,耕遍南山烟雨”的作者才能得到。诗穷而后工,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伟大诗人杜甫。同样,没有十年浩劫,旮旯苦寒,就不可能产生“荷屋”诗人的绝唱。
《荷屋诗稿》的思想底蕴还表现在热爱祖国山川,重视人际交谊等道德情操的抒写上。文革中的一个偶然机会,作者竹杖麻鞋跋涉关陇山径、剑门险峰、锦城闹市、重庆山城,饱览了清秀奇险的陇蜀古道风光,凭吊了古人古事,歌颂了祖国风情。作者此时的身心,完全沉浸于林泉山水之中,个人的恩怨荣辱,心底的阴霾晦气,刹那之间荡洗净尽,眼前的建设图景使他激情满怀,兴奋不已,于是盛赞历史列车的永进,感叹滚滚洪流的无情。《剑南行》、《南游纪行》就是这种心情的抒写。读“荷屋”诗,常常被作者“处逆境而不惊,陷囹圄而志高远”的超人情怀所激励,作者本想“脱身尘世”而“未得”,就以“曳尾泥涂”而自慰;已是“涸辙”之鱼,焦头烂额,却以“憔悴山头野菊花”而“孤芳自赏”。这种超常的生活意志产生的根源除了超然物外的“无我思想”,使之得到解脱外,更重要的是对“朝阳遍照河岳”的高原新貌的向往和对“瞳瞳红日时节”的留恋;也就是祖国壮丽河山和美好前景对他的激励。
《荷屋诗稿》中的寄友诗、应和诗不少,表面上看,作者门庭冷落,朝夕不闻车马声,但他的知音很多,致书赠诗是他和友人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而且老而弥坚,始终不渝。学生参军、同仁调职、友人归里、远方来信都酬和赠答。这类诗词立意高远,有对失意者的安慰劝勉,有对舛误言词的纠正提点。这些词句犹如暮鼓晨钟,催人奋发,启迪心扉,教益匪浅。如1964年春天,“以饷诸友”的《念奴娇·春游陇坂》以高昂的情调抒写了在三年困难之后明丽开阔的陇原景色,着笔眼前,憧憬未来,一扫同仁们思想深处的阴霾,“寻幽探胜,管甚路宽仄”,“风物由来归我有,莫道人生如客。”“断碣休抚,新陈代谢,试问谁违得”。这些至理名言,从今往后总是激励着人们往前看的思想。再如《游五台山后,俊生有诗兴感,次韵以书所见》更直接地反原诗以正其义,要求诗友“试上顶峰看主流”,“应问国人休问天”,字字珠玉,个人的抒情明理与时势切合很紧,有力地宣传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慎终追远,鹡鸰相顾,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荷屋诗稿》就有描写这种美德的诗篇。读来,精神闪光,情思感人。《陟岵》六首通过对其先父灵山先生生平风骨的追述,赞扬了先生舌耕一生,清贫廉洁,究史穷经,是非先识,不折腰随俗的人品才学;抒写了环堵萧然,一无片瓦庇妻孥的凄凉晚景,表现了知识分子低劣的社会地位;控诉了旧制度摧残人才,无视文化教育的社会罪恶。《于静宁饭店》三首写庚戌腊月从兄仪约见作者于客店的情景,表现了久别重逢的两兄弟鹡鸰相顾的美好感情。作者在见到兄长之前所作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免得兄长“心内恻”;见面之后所作的一切解释都是为了拂拭兄长的同情泪水,内心多么凄楚,品德多么善良。再如《伤怀》十首,虽然没有脱开周人的黍离之情,但在很大程度上如实反映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反复重现和中国古今民族感情的一脉相承,同样是珍贵的。一个行役者见到破败了的故里,而忧伤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爱国主义的感情。在当今这种感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该得到大力发扬!
解放后,赵宗理老师忠心耿耿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对于党的方针政策总是深入钻研,认真执行,既不应付,也不盲从。但是由于某些人的极左思想,肆无忌惮地歪曲践踏党的政策,使这样一位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知识分子,历次运动不得幸免,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因之作者对这种张牙舞爪、在政治运动中靠迫害好人起家的丑类是憎恨的,对他们的丑恶表演作了无情的嘲讽。如《夏三虫》、《观动物园中虎》、《午过园圃,为马蜂所螫,困顿尽日》便是这类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老师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不久又受到国家高层次的奖励表彰,更加激发了他为党为国“着先鞭”的豪情壮志。《满庭芳·酬静宁县三十年教龄老教师座谈会》、《十二大胜利召开后,有幸参加省优秀教师代表会》、《戊辰孟夏应邀与政协友人登静宁五台》等诗就是这种感情的尽情抒发,思想开朗,格调高昂,也是《荷屋诗稿》中的上品佳作。
论诗诗和竹枝诗在《荷屋诗稿》中也占一定数量。《论诗十首》比较全面系统地表述了诗人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创作理论。他主张诗如其人,书写性灵,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他主张自然天成,淡妆粗服,反对丽词艳句,雕琢离奇;他主张俚语入诗,抒写现实,反对陈词滥调,獭祭堆砌;他主张采用十三辙新韵,不主张用古韵;他主张炼句,提倡点铁成金,捕捉灵感的刻苦功夫,反对粗制滥造,信口开河。这些创作主张充实了古诗词创作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经验。《海原竹枝词》与《静宁竹枝词》分别写出了海、静两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琐事,文情并茂,诙谐多趣,是研究海静两地民俗风情的可贵资料。
“荷屋”诗人对古体诗歌各种体裁的运用,均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诗词曲赋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诗稿中,虽然曲赋数量不多,就其选入的几篇如《夜雨感怀》、《夏三虫》、《水库礼赞》确实深得曲赋三味,其意境的雄浑开阔、词藻的幽默泼辣,大大高于当代专业报刊的酬世俗作,而与古人的是类名作媲美。
读《荷屋诗稿》得益不浅,写出这点管蠡之见不能述及《荷屋诗稿》的精神营养于万一。但是我不惮浅陋,是由于荷屋诗人是我的学长,而且一起教书多年,相互了解。东隅已逝,桑榆苦短。诗稿集成之后,要我写点弁言附在后头,我觉得情不可却,义不容辞,应该写点话表达我的心意,只能如此而已!最后赘录拙诗一首结束前言:
读《荷屋诗稿》后
硝烟烽火路三千,炼狱心开活水源;国破难抛屈子泪,时艰顿裂少陵肝;
珠玑颗颗追唐宋,史语诤诤启后先;不染淤泥清骨俊,香飘陇坂万斯年。
司尚德1992年6月于爱晚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