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朱建军

西北地方戏曲音律粗犷豪壮,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韵,是西部黄土地的魂魄,它让西部大漠显得生机勃勃。秦腔和昆曲并称为中国戏曲的鼻祖,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行,不仅为广大的汉族男女老少喜欢,也被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广泛接受,常有宁夏的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青海、西藏的藏族登台串角表演。据说,中原剧种在西北各省广为流传的,只有秦腔。

丝路古道,大漠雄风,有着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氛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留恋之地;整个河西地区,自古以来金戈铁马,是多少英雄豪杰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地方。一部漫漫中华文明史,大半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于这块厚土的秦腔,自然受到质直尚义、慨当以慷的西北人欢迎。

追溯秦腔的源流,始于2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但真正成熟为一个剧种,则在明清。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秦腔成熟的标志,则是演出有剧本,化装有脸谱,唱腔有定谱,伴奏有乐谱,演员有戏装,台上有布景,场面宏大,雄壮整齐。舞台效果逼真强烈,绝非一般小戏所能比。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鲁迅题词)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西秦地)一带,生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清乾隆年间,四川的西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几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清人吴太初《燕兰小谱》)。秦腔在京城扎了根,与当时的“徽班”长期同台献艺。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藏、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作为一种要继承发展的传统艺术形式,被纳入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及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古老的秦腔焕发了青春。陕甘秦腔、陇剧院团多次进京演出,也在全国部分地区巡回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贺龙、彭真、陈毅、李先念、习仲勋、邓颖超、王震、薄一波、杨成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专家田汉、欧阳予倩、曹禺、马少波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纷纷发表文章,赞誉秦腔为“老树红花”,给予秦腔艺术高度评价。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人民群众欢迎。秦腔在全国各地因此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秦腔上演的剧目数以千计,其中经久不衰的传统经典剧目题材广泛、内容纷繁,特别是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剧目,为一代一代的秦腔观众所称道。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秦腔艺术在创新和出人才、出精品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有不少秦腔作品获得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和“中国戏剧奖”等。

有不少优秀演员获得“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等中国戏剧表演高奖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等秦腔院团多次出国演出。在抗美援朝中,酒泉“七一”剧团赴朝慰问演出,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志愿军反帝斗争的激情,也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使者。

如今,在大西北的城市、乡村、公园、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听到秦腔戏曲。秦腔艺术与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息息相关,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秦腔扎根在我们酒泉这块热土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老酒泉人一提起秦腔或听到秦腔音乐,就如醉如痴,摇头晃脑地手舞足蹈起来。

2006年,秦腔被列入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历史责任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编辑出版一本系统完整地介绍酒泉秦腔艺术形态和酒泉戏曲艺术发展历史的图书,对广大酒泉秦腔爱好者也确实成为必要。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