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苦学艺

一、刻苦学艺

1953年,总寨农民业余剧团在“魏家班”的基础上刚刚成立,魏得祐被区党委任命为业余剧团团长。由于他对民间文艺的酷爱、执着,所以对发扬酒泉眉户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魏得祐(1896—1977),总寨镇双闸村人。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给别人放牛牧羊,打短工、扛长工养活老母。因为上不起学,20岁还没起上个学名。也正是20岁(1916年)这年,从青海逃难来一个弹唱“贤孝”(青海的一种弹唱艺术)的老者,病倒在总寨街上。魏得祐凭着一身力气把那老者背到自己家里调养料理,十来天后老者恢复健康,觉得他是个好后生,就给他起下魏得祐这个名字,意思是好人必能得到老天和神灵的保佑。老者临走时把自己的三弦送给了魏得祐,并希望他学会弹唱,日后可以凭艺糊口。从此,一有空闲他就抱起三弦,从酒泉民歌《绣荷包》《放风筝》入手,刻苦学习弹唱。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实践,他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魏弦子”,并且还学会了上百首酒泉民歌和《夫妻观灯》《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等十余折眉户戏。每逢年头节下,还能登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