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肃州戏曲文化城
2025年10月13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肃州戏曲文化城
酒泉是进疆的必经之路,也是入关的交通要道,旧时东来西往的驿卒、役夫、商贾、官吏多在这里云集。1963年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矿建立后,来酒泉谋生、逗留的人逐渐多起来,秦腔旧戏班也随之出现。酒泉民间自发剧社首推“张家老班子”,后称“全盛社”。该戏班是由张西亭、张云亭、张兴亭兄弟三人组织的。以演胡子生见长的张西亭,效法父辈,集聚流落艺人,招收龙套后生,搭成不到三十人的戏班,在酒泉、张掖、敦煌等县城乡辗转卖艺,上演剧目多为良莠并存的传统旧戏。著名艺人李爱云、黄致中,以及当时声誉卓著的演员郜守中、李景奎等,来酒泉合伙演出,促进了酒泉戏曲事业的发展。1945年,不到两万人口的县城竟有六个剧社在活动,一度出现了热闹局面。这六个剧团是黄致中的秦剧社(原称“拴娃子”戏班),筱兰香、朱全盛的晋新社(蒲州梆子),蔺耀庭的秦剧社,蓝月春的华岳京剧团,“天山”话剧团,还有一个力行剧团是嘉峪关外玉门县驻军陆军一九一师创办的京剧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