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县乌兰牧骑
1959年至1974年间,有关部门前后七次组织县级业余文艺演出队为群众演出。所编《青年舞》《打井舞》《逛新城》等舞蹈节目获省地有关部门奖励。1966年5月,从原业余演出队中挑选数名学员,开始筹办县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马背上的歌舞团),但时逢“文化大革命”开始,队伍尚未完善便夭折了。
1974年初,从全县招收9名有文艺专长的人员。1974年底,肃北县乌兰牧骑正式成立,并于第二年开始正式演出。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先后编排了数百场节目。其中,自编自唱或改编的歌舞戏曲节目70多种。演出队成员多次深入牧区、农村、部队及邻县,共演出617场,总行程26000多公里,观众达250000人次。冬春是演出淡季,该团利用空闲时间,派人赴内蒙古鄂托克旗、甘肃兰州等地学习,并聘甘肃省歌舞团的老师来队指导教练。同时,邀请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团等兄弟省份文艺团体来肃北县访问演出或组织人员到外地观摩。至1978年,该演出队先后荣获国家部委、省地有关部门颁发的嘉奖8次。
1980年,乌兰牧骑招收第二批演员。
1983年9月,在全国乌兰牧骑会演中,该团派4名演员参加甘肃队赴北京演出,自编节目《响铃舞》和马头琴独奏荣获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两项奖励。1985年,由于部分队员被选调省内外工作,又从县内招收12名队员充实到乌兰牧骑。1992年,机构改革,乌兰牧骑撤销。当时的28名演员中有15名留文化馆工作,其他人安排在乡镇文化站工作。1998年,肃北县委、县政府下文重建乌兰牧骑,招回演员15人。1999年,县政府出资35万元,录用32名队员,委托内蒙古艺术学校培训,2001年回到乌兰牧骑参加演出。2003年,32名队员经过专业考试择优录用,26名演员为合同制工人,成为乌兰牧骑正式演员。2004年底,队伍发展壮大,共有演员36人。
肃北乌兰牧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他们编排演出的节目题材主要有民族舞蹈、舞剧、歌舞、话剧、喜剧、曲艺等。30多年来,共参加国家级调演3次,获得团体一等奖1次;个人参加国家级歌舞大赛37人次,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20个;参加省级调演22次,荣获团体一等奖7次,二等奖15次,个人获得省级奖励13人次、奖项45个;参加市级调演21次,荣获团体一等奖10次、二等奖11次。在市级调演和大赛中,获奖人数10人,奖项100多次。在县内,乌兰牧骑深入牧区、矿区、边防哨所慰问演出,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乌兰牧骑先后向县内外输送各类文艺人才32人,现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27人。
历任领导:
1974年—1985年,杨克俭任乌兰牧骑指导员、负责人。
1985年—1991年,洪斌任队长、指导员。
1991年—2004年底,刘万翔任乌兰牧骑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