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酒泉人爱传统戏曲
第一节 秦腔,往昔西北人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土生土长的艺术奇葩
一、秦腔难吼声嘶嘶
二、声情并茂地方戏
第二章 中国戏曲及西秦腔概况
第一节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一、中华戏曲的源头——劳动之音
二、戏曲的雏形——隋唐的歌舞戏与参军戏
三、民间戏曲的初级形态——杂剧和院本
四、中国戏曲的成熟阶段——宋元南戏
五、花部乱弹勃兴与花雅之争
六、京剧逐渐形成及其与皮黄的关系
七、梆子腔源于明代的西秦腔
第二节 西秦腔起源于甘肃
一、秦腔与“秦”的关系
二、秦腔渊源的陕甘之争
三、陕甘地域分合是导致秦腔起源争议的主要原因
四、秦腔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
第三节 西秦腔发育的基本形态
一、来源
二、唱腔
三、剧目
四、优秀演员
五、声腔
第四节 西秦腔发源于甘、肃(甘州、肃州)
一、古籍文献记载
二、形成条件和过程
第五节 西秦腔对京剧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西秦腔”由甘肃传入内地
二、西秦腔对“京剧”的形成发生的作用
三、历史典籍中的西秦腔对京剧形成的记载
四、西秦腔的最终完善
第二编 河西成为西秦腔的摇篮
第一章 戏乡源头台子寺
第一节 秦腔戏班遍高台
一、肃州卫镇夷千户所关帝庙大西楼戏台
二、六百多年前的乐善堡戏班
三、乐善堡秦腔群星荟萃
第二节 高台桥儿湾西秦腔的绝技
一、武兴昌獠牙绝技
二、獠牙绝技获甘肃省大奖
第三节 意味深长的高台旧戏台对联
第三编 近现代酒泉地域戏曲史略
第一章 近现代酒泉市肃州区戏曲简况
第一节 基本状况
第二节 清末与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戏曲
一、嘉峪关关帝庙戏楼的见证
二、肃州的“福盛班”和“张家老班子”
三、肃州的“秦舞台”
四、肃州官办的第一个戏曲班社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肃州戏曲文化城
一、好戏连台,名角荟萃
二、盛况空前的戏剧文化城
第四节 “山西班”晋新社在肃州的兴衰史
一、抗战时期避乱到肃州
二、一鸣惊人,誉满河西
三、兵燹人祸,强撑危局
四、阵容强大,名角纷呈
第五节 力行(京)剧团的兴起和衰落
一、名角荟萃的驻军京剧团
二、盛况空前,誉满酒泉
第二章 敦煌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敦煌曲子戏的传承
一、曲子戏在敦煌的发展
二、“秦韵陇调”的奇葩
三、抢救性整理
四、硕果累累,申遗成功
五、敦煌曲子戏名角
六、一枝独秀茁壮成长
第二节 眉户在敦煌的流传和发展
一、雍正年间的敦煌戏曲
二、敦煌由卫升县以后的戏曲
三、民国年间,敦煌眉户戏的成熟
四、敦煌眉户独具特色
五、曲调的革新充实
六、名家的传承
七、敦煌的“六合班”
八、敦煌第一个戏剧科班“塞光学社”
第三章 金塔县早期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戏曲活动
第二节 金塔民间戏剧艺人简介
第四章 玉门的戏曲活动
附录:酒泉戏曲631年大事记
第四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戏曲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酒泉戏曲概况
第一节 酒泉戏曲事业的新天地
一、概况
二、“七一秦剧团”和“祁连秦剧社”
第二节 酒泉工人俱乐部“业余京剧团”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的业余剧团
第四节 外地文艺团体来酒泉的演出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秦腔的新成就
第二章 西北地区阵容最强的“七一剧团”在酒泉
第一节 “七一剧团”的组建
一、解放军的“战斗文艺宣传工作队”
二、“七一剧团”成立
三、群星璀璨,好戏连台
第二节 “七一剧团”赴朝慰问演出
一、代表甘肃赴朝慰问
二、秦韵陇声响彻“三八线”
三、为朝鲜的一个游击队作专场演出
四、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三节 邓小平视察酒泉时观看地方戏剧
第四节 酒泉市歌舞团
第五节 肃州区秦剧团(原酒泉市秦剧团)
第六节 酒泉市越剧团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金塔戏曲的发展
一、金塔县红旗剧团
二、金塔县文艺工作队
三、金塔县秦剧团
第八节 玉门市的秦腔剧团
一、玉门县的玉光剧团
二、玉门市秦剧团
三、玉门市文工队
第九节 玉门油田戏曲活动
一、玉门矿务局文工团
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三、油田文艺团体及演出获奖情况
第十节 安西县的秦腔剧团
一、安西县红旗秦剧团
二、酒泉地区秦腔剧团二队
三、安西县文工队
第十一节 敦煌市的秦腔剧团
一、敦煌人民剧团
二、鸣沙秦剧团
三、酒泉地区秦剧二队
四、敦煌文艺宣传队
五、敦煌县秦剧团
六、敦煌县秦腔艺术团
第十二节 肃北县乌兰牧骑
第十三节 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第十四节 近现代酒泉流行的剧种
一、秦腔
二、陇剧
三、眉户
四、越剧
五、蒲剧
六、豫剧
七、碗碗腔
八、端公戏
九、京剧
十、话剧
十一、舞剧
十二、歌剧
第十五节 陇剧在酒泉
一、陇剧在甘肃的诞生
二、民间皮影小戏,一跃而跨入舞台戏曲行列
三、甘肃省委和戏剧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哺育
四、陇剧《枫洛池》一炮打响
五、《枫洛池》誉满全国
第十三节 酒泉戏曲剧团有代表性的保留剧目
一、概况
二、剧目
三、本地作者新创编剧目
第十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酒泉戏剧舞台上的西北戏曲名家
一、秦腔名演员姜能易
二、秦腔老艺人王新民
三、德艺双馨的秦腔名家王景民
第五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市的群众戏曲活动
第一章 为巩固新政权开展的戏剧活动
第一节 “土改”时期的教师文工团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敦煌文教业余剧团”
第二章 酒泉各地农村的业余戏曲活动
第一节 总寨乡魏得祐和他的“魏家班”
一、刻苦学艺
二、辛苦经营
三、艺术新生
四、放声歌唱
五、民间艺苑的守望人
第二节 酒泉清水镇业余剧团史略
第三节 铧尖乡小沙渠业余剧团
一、由小到大因陋就简
第四节 肃州区的其他业余剧团
一、银达乡业余艺术团
二、屯升乡东二村业余演唱团
三、泉湖乡沙滩村业余演唱团
四、金佛寺镇业余演唱团
五、银达乡余新村业余演唱团
六、屯升乡东二村业余演唱团
七、酒泉县职工业余演出队
八、酒泉县人民银行职工业余演出队
第五节 其他各县市的业余戏曲活动
一、玉门蘑菇滩村业余剧团坚持活动五十年
二、金塔县业余文艺宣传队
三、金塔县西红业余剧团
四、玉门市业余演出队
五、瓜州县业余演出队
六、瓜州县三道沟杨娃子戏班
七、敦煌市业余演出队
八、肃北县业余演出队
九、阿克塞县业余演出队
第三章 演出场所
第一节 酒泉肃州区
一、“七一”影剧院
二、祁连剧院(东风剧院)
三、酒泉影剧院(肃州区政府礼堂)
四、和平影剧院
第二节 其他各县市
一、金塔县影剧院
二、玉门市影剧院
三、瓜州县影剧院
四、敦煌市影剧院
五、肃北县影剧院
六、阿克塞县影剧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