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酒泉戏曲剧团所上演的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前因无记载,无据可查,只能根据老艺人和年长者的记忆;新中国成立以后演出的剧目原有记载,但已被毁,现所统计的剧目只能是大概数字,遗漏在所难免。
新中国成立前,酒泉各戏曲班社所上演的剧目绝大部分都是该剧种的传统剧目,自己的创编剧目虽有,但为数不多。传统剧目又多为老艺人腹藏口传,没有脚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党对剧目工作十分重视,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做了大量工作,抢救了一部分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各戏曲剧团除上演传统剧目和学演外地剧团的优秀剧目,还上演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戏。
酒泉当时所能演出的剧目也只是《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五本。
自1979年恢复传统戏以来,酒泉地区文艺工作者坚持“三并举”方针,讲求社会效果,排演了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们尊敬老人的新编历史剧,在观众中引起反响。对现代戏剧本的创作,市、县文化部门和各剧团都相当重视,具体督促帮助专业创作人员积极创作或移植、改编现代剧本,并鼓励业余作者大量创作。酒泉原有专业创作人员米钟华、郭强、赵叔铭、于辛田、刘德成、郭仪、谢生宝、高正刚、杨兴云、严森林等,他们新创作的剧目大多为现代题材,其中有些剧目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如严森林、袁克文将曹禺的话剧剧本移植改编为陇剧《王昭君》;刘德成、郭仪创作的大型秦剧《警钟》;米钟华编写的《祁连风暴》,参加了1959年西北五省的现代戏会演,获创作、导演、表演和音乐奖;王新民创作的小陇剧《支农新歌》;米钟华创作的《油厂初春》;唐光玉、陈钰创作的小眉户剧《闹磨坊》;郭强创作的小陇剧《献筐》;张嘉昌创作的小眉户剧《田霞》;杨兴云创作的小陇剧《厂社之间》和小歌剧《把关》;赵叔铭创作的眉户表演唱《京生》和大型历史舞剧《苏武牧羊》;严森林创作的秦剧《春雷》《雪云山下》和《秋雨重阳》;王化民负责创排的《情系万佛峡》;徐胜、雷东香、蔺惟力等创排的大型舞蹈剧《大漠长河》;谢生宝创作的舞蹈剧《军民泉》等。这些剧目都分别参加过省、地的会演,其中有些剧目曾获奖或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酒泉各剧团(班、社)历年所演的剧目800本(折)。其中:秦腔559本(折),京剧40本(折),陇剧30本(折),蒲剧110本(折),眉户26本(折),碗碗腔2本2折,端公戏1折,关中道情1折,歌剧2台,大型舞剧3台,戏曲小品50多个,创排舞蹈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