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雍正年间的敦煌戏曲
敦煌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全甘肃五十六州县迁户敦煌以来,分散在境内的移民需要垦荒生产,发展经济,更需要文化娱乐,调剂生活。这种强烈的愿望,首先表现在雍正三年筑城的同时,建起了城隍庙、北台、大佛寺、岷州庙、金花庙等五座戏台。至雍正八年,已有十座戏台屹立在敦煌境内(根据道光县志记载)。这些移民各自有家乡熟悉的曲调,他们在耕作之余或干活之中,哼唱《大盼家》《西口外》《等郎君》等曲调,表达远离故乡的情怀。有时也在节日的集会上聚众清唱一些曲调,如《八大仙》《十杯酒》《绣荷包》等,作为祈求神灵、祝贺丰收、行乐抒情的表示。因为其来自民间,地方风味浓厚,词意通俗易懂,唱起来好听,感染力很强,群众容易接受,很快传遍四乡,成为敦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娱乐需要。这遂使眉户戏曲在敦煌得以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