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由甘肃传入内地
2025年10月13日
一、“西秦腔”由甘肃传入内地
中国戏曲起源于西汉的“角抵戏”,形成于宋、元时代。同时,它除以“故事”为基本外,和歌舞、音乐有着极密切的关联。据史书记载,甘肃自汉唐以来,便是中原与西域、欧亚之间的交通要道。印度戏首先由甘肃传入内地,并且当时西域善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已在北周时逐渐东传。隋代的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华等,其中有六部出于西域。基于上述情况,不能不认为“秦腔”自西而东发展。及至宋、元,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东迁,甘肃的经济、文化才逐渐萧条。说“秦腔”成熟于陕西关中,反过来再向西发展,这是可能的。但说它根本就发源于关中,这恐怕还值得研究。王芷章著的《腔调考源》说:“西皮调出于甘省,故名甘肃调,从本名也。所用托腔者为胡琴为月琴(均为西域乐器),故曰琴腔,从乐器名也。”《燕兰小谱》说:“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中国近代戏曲史》(贾志刚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更说:“秦腔自其名称上即可知其出于陕西,然追溯源流,则实出甘肃等等。”
另一部分人认为:陕西和甘肃在历史上是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期间,甘肃东部一些地区原属秦国。从秦以后,又逐渐向西开拓。由汉至明,秦凉、秦陇、关陇,就成为人们习惯连用的名词了。明代,陕甘原为一省。清中叶统一新疆后,才开始从行政上把陕甘分开,但财政和军事则仍统筹于陕甘总督。因此,陕甘的文化、艺术,从来就很少有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