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这部18万多字的书稿,现已交付出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粗糙和幼稚是在所难免的,只是想拿出来供方家指点,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总算圆了我几十年写作这本书的梦想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党中央提倡传统戏曲进各级学校课堂,正是这个道理。我这一辈子可以说与传统戏曲有缘,尽管原籍在南方,然而,酒泉的绿洲山川、戈壁大漠是哺育我成长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上小学、初中时期,当时的传媒技术尚很落后,主要文艺活动就是地方戏曲,我热衷于天天晚上去看“把把戏”(剧场在散戏前半个多小时就不收票了,趁这时去看戏)。后来有了阅读能力,就买了大量的秦腔剧本,因为这些“长安书店”出版的书定价很便宜,只一两毛钱一本。由于痴迷,我把大量的剧本都能够倒背如流。当然也自然地培养了我的文学历史兴趣,并提高了写作能力,我成了当时酒泉戏曲界名角的粉丝,我认为他们才是最有文化的人。所以我上大学选择了历史专业。大学期间,我真是“如鱼得水”,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料室大量的资料,使我目不暇接,满足了我渴求戏曲知识的愿望。从兰州大学毕业时,正值“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非常时期,我被分配到我省高台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则因而窃喜,因为这个地方正是西秦腔孕育之地,我还意外地看到了,河西最古老的戏台,高台县宣化乡大寨子古戏台大梁上保存的明洪武年间的镇梁之书,从本书考察了戏台建筑始末。后来,县革委会索性调我到革委会政治部负责组织革命“样板戏”的改编排演,我因此又一次“如鱼得水”,我利用手中的权力,整合了被打成牛鬼蛇神而解散的旧秦剧团,抽调了县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优秀学生演员,甚至于把一个懂京剧的劳改释放犯也“招降纳叛”过来。在老艺人的帮助下,把几个京剧样板戏剧本改变成秦腔剧本,我也登台参加了演出,并带着剧团到省上参加会演,还得了一等奖,为领导争了光,当然,我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段经历为我编写本书奠定了基础。

河西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段,不仅是东西方物质交流的陆上“运河”,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运河”,更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港湾。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戏曲的产生、发展、演化过程,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我的这本书要传递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就是:“西秦腔”孕育于甘(州)、肃(州),并且对中国的“国戏”京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共分五编,第一编概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以秦腔为主的梆子腔的形成;第二编主要叙述了西秦腔在甘(州)、肃(州)形成的过程,以及清乾隆年间西秦腔对京剧形成的重要影响;第三编简述了近现代酒泉各地戏曲班子活动的艰难状况;第四编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酒泉各地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五编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群众戏剧活动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当然,这样的叙述是否符合《酒泉戏曲史简编》的主题,肯定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实,这正是作为执笔编辑的我求之不得的。

另外,我不能不说的是:这本书的编纂、修改、审查、出版的每一个步骤,都浸透了酒泉市委和各级领导的心血,特别是市文化局的几任领导,如原市文化局贾其全局长、王晋婷局长,以及蔡俊堂书记、朱建军局长、何国宁副局长,具体负责审稿、修订的艺术科纪孟祥科长,没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手把手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版就没有可能。我也要深深感谢酒泉戏曲界的老领导、老艺术家,是他们逐字逐段的修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才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品位。如果说,本书对酒泉文化界做出了贡献的话,以上优秀群体,才是真正的奉献者。

执行编辑 何端中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