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的“福盛班”和“张家老班子”

二、肃州的“福盛班”和“张家老班子”

“福盛班”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秦腔艺人刘年升来酒泉与付姓(人称付箱主,名不详)秦腔爱好者成立“福盛班”,收揽过往酒泉的秦腔艺人为庙会酬神演出。这是当时酒泉第一个固定的秦腔班社。刘年升教授的徒弟樊天喜、张兴璧(又称五福子)等人以后流落在高台、临泽演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心海(1868—1932)带领蒲州梆子“全盛班”30余人一路逃荒演唱,途经西安、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等地,历时三年流落肃州(酒泉),使酒泉民间戏曲团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全盛班”,酒泉人称“山西班”,善于演唱慷慨悲壮的历史剧及传统武打戏。领班张心海擅长须生、翎子功、梢子功,演技高超。不久,著名艺人李爱云、黄致忠以及久负盛名的演员郜守中、李景奎也来酒泉与其搭班同台演出,使该班名噪河西。该班在酒泉的活动场地为“五省会馆”(原啤酒广场处),该地每逢庙会香火旺盛,戏班鼓乐响起。全盛班上演的剧目多为良莠兼并的旧传统戏,演出十分红火。全盛班演出20多年后逐渐衰落,张心海的三子张兴三为挽救残局,拜秦腔艺人杨三保为师,改学秦腔,此后又拢集葛正兴等30余人振兴“全盛班”。长于花脸戏的张兴三(毛娃子)所演的《三闯辕门》《马踏五营》器宇轩昂,在观众中颇有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戏班在河西各县串演了40多年,成为酒泉历史上存在最长的班社,故世人称之为“张家老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