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何时开始意识到要考东京大学的呢?”
“为什么要选择东京大学呢?”
“为此,做了怎样的努力呢?”
现在东京大学比从前更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我经常会被人这样问起。
“无论如何都想把孩子送进东京大学。”
“希望让女儿更努力地学习。”
“想为我儿子升中学考试树立榜样。”
或许是出于以上种种想法,大家购买了这本书。
的确,我家的两个女儿今年都考上了东京大学。这并非是偶然或者侥幸,也并非什么都没做而坐享其成。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使然。
回首过去,从孩子们尚且年幼的时候开始,我就会给予她们较多的激励来促使她们学习。我不断努力让她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与其他的孩子相比,我不知道我家孩子们的学习量是多还是少,但是,她们“学习了”,这的确是事实。
一路走来,直到今天,若是说,我总是充满自信地认为我很好地培养了孩子,却也并非如此。实际上,我也曾经是一个充满不安、羞愧的母亲。但是,虽然有时也会烦恼、焦虑,却唯有在“我在培养孩子”“我要守护孩子”——这种源于母爱的想法上,我有着不输给任何人的自信。
恐怕每一位母亲,都有着和我一样的心情吧。
两个女儿都考上了东京大学后,作为母亲,我非常欣慰,也以她们为骄傲。但是,最让我感到高兴的,并不是她们成了东京大学的学生,而是她们在考上了东京大学之后,也仍然拥有梦想,始终抱有继续努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的确,女儿们十分努力地学习,但她们并不是只会学习的姑娘。大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人,她的理想是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好医生;小女儿也拥有伟大的理想,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丰裕的生活,她想让自己拥有更加良好的修养,向这个社会传播知识。
女儿们虽然忙于备考,但已经成长为既能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放眼于广阔世界、了解别人疾苦的人。我在为她们能够有如此显著的成长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有感触,我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毫不出错、一帆风顺的,而是迂回曲折、有着种种失败的经历,遇到过各种突发情况,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才确信女儿们的心胸会宽广博大。虽然培养孩子的过程会历尽坎坷、遇到各种情况,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发现很多,而且父母和孩子都会成长为能够给予他人关怀,心胸宽广的人。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重视这6点
关于考上东京大学,大家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
“您也是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斯巴达式教育吗?”
“如果有什么秘诀,请您告诉我。”
有什么特别的吗?并非如此。只是在我和女儿的相处中,有一些方面我会特别重视。
1.我不认为有多困难
无论多难考的大学,总会有人考上,并非难以实现。
2.重视沟通
家人之间不能缺少交流,所以我特意营造出很多谈话时间。
3.重视环境
首先要创造能够学习的生活环境,争取做到能够更高效地学习。
4.收集大量信息
尽可能收集大量的信息,从中进行筛选。
5.做“溺爱”的父母
比任何人都信任孩子的能力,并且将信任化作语言表达出来。
6.另外,还有一个尤其重要的关键词:
不要假手于人
自己的孩子要靠自己培养。并不是为了孩子而培养孩子,也不是受人之托而培养孩子,更不是谁“让我”来培养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培养,用自己的意志来培养,我认为在现今,拥有这种意识是对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
孩子的培养不要假手于人,换而言之,也就是说,不要逃避、不要依赖他人、不要归咎于他人。
培养孩子的确很难。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不容易,所以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对于这一点,我对自己感到很满意。
并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
回首过去,至今仍有一句话在我的脑中浮现。这是一位朋友的话,是在我女儿上中学时说的:
“你是为了谁而培养孩子的呢?”
当时的我,很容易将过错归咎于别人,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母亲,心里有着“吃亏”的情绪,开口闭口总是埋怨和不满。那时的我,在对教育孩子的种种困难发出抱怨时,朋友说道:“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就放弃吧。”
“啊?”我感到不解。
“如果你自己真的感到厌烦的话,不是可以放弃吗?不必那么拼命去做,不是吗?又没有人逼你做,为什么不放弃呢?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做吧。”
对我而言,那是一番让我顿悟的话语。
是啊!是因为自己想做所以才做的,并没有任何人命令我做这件事,而是“自己要做”。
“自己”这个词,在我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那之后,我发生了改变,那就是通过改变“主语”,来改变我的人生。
在那之前,主语是“他人”,而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主语变成了“我自己”。
“因为你希望”变成了“因为我希望”。从而,我开始意识到了要以自己为主体去思考。
仅仅因为这样一件事,就使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培养孩子,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同时也是我让她们学习的。
在此之前,我会说“我这么拼命地为你做了一切,为什么你却不明白”?现在我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其实是“我在让她学习”,所以,生气的次数也毫无疑问地减少了。
“女儿不爱学习”“必须把儿子送入好大学”,若是改变了主语,心情一下就会发生变化。
“我想让女儿学习,这是因为,学习能使人更有自信、感到快乐。”
“我想把儿子送入好的大学,这是因为,这样做的话,今后他的人生会有更多可能性。”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只需要把主语改成自己,就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了。
因为是我想让女儿学习,所以她现在即使不想学,我也没办法。要怎么做才能使她有学习的动力呢?要怎么做才能赋予她学习的动力呢?当我像这样开始思考的时候,对孩子发火的情况也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夸奖的次数开始增多了。于是,毫无疑问,孩子的笑脸也多了起来。
在培养孩子的方法里,没有正确答案,如果孩子出错的话,那么所谓适合他的培养方法也会出错。“只要这样做,就能成为好母亲,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
改变主语,清楚地拥有“自己希望”的意识,养成不假手于人的品质,这样的话,父母也会建立起自信。
我的做法,对我的孩子是最好的,因为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
自己的孩子自己培养。有了这种观念之后,就能坚定地保持心理平衡,就能够在培养孩子时乐在其中。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参与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相当短暂的。拥有一个孩子,把他培养成人,这是一件责任极大、充满艰辛与坎坷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强烈地感受到:再没有比培养孩子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了。
不假手于人!不甩给学校!不寄希望于补习班!
我的孩子,我培养。
当你意识到你人生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时,奇迹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