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出错也不马上纠正

即使出错也不马上纠正

如果自己做的事被告知是错的,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会开心吧。

孩子出错时也是如此。父母不要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教导其纠正。如果被父母指出错误并纠正,孩子心里也不会开心。这种挫败的心情就会影响做下一道题的兴趣。

而且,如果总是一错就被纠正,孩子渐渐地就会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变得依赖他人。

别人说的答案自己却无法真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认为懂了,但若是再让他做一道类似的题目时,他依然会出错。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懂解题方法。

不要将快乐从孩子敏感的内心夺走,同时不要让孩子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而是要自己思考,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出了错时马上纠正。

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呢?

根据孩子的不同类型,方法也不同。例如,对“好胜心强”的孩子,如果父母说“这不是错了吗?你到底在干什么”之类的话,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情绪也会低落。好不容易解完了题,却被父母的一句“错了”所打击,他们就再也不想解题了。

对于好胜心强的孩子,父母不要居高临下地给他压力,而是要说“咦?和正确答案不一样哦,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会促使孩子继续思考。不要说“你错了”,而是说“有点奇怪呢”,敢于把思考的任务交给孩子。父母稍微示弱一些,装出不懂的样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样的话,好胜心强的孩子就会自己思考,为什么自己得出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不一样。当他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才是真正培养他学习力的机会。

在孩子对于自己最终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而抱有自信,因为找到了问题所在而欢欣鼓舞时,父母要表示出衷心的喜悦,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

那么,如果是“不怎么自信,凡事总是依赖他人”的孩子,该怎么对待呢?

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父母简单地给予纠正的话,就会越来越加深他的依赖性格。但虽说如此,如果父母只说“你自己想吧”而置之不理的话,他也不可能一个人认真地思考,最终还有可能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对这种类型的孩子,要说“咦?答案不对呢,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寻找吧”,像这样,以一种游戏的感觉帮助他,逐渐引导他自己思考。在这里“一起”和“游戏的感觉”是关键。

稍微给予孩子一些帮助,但要逐渐地减少父母的参与,最终让他自己思考。并且当孩子找到正确答案时,父母要真心地表现出喜悦之情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我自己能做到”这种感觉,会培养孩子的自信。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干劲,要用适合的话语对孩子说话。在这一点上,父母也需要说话技巧。不要马上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让他自己找出正确答案,这才是父母的任务。

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能够在今后的各种考试中胜出,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