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充足的陪伴时间

保持充足的陪伴时间

大学时期所上的心理学课程中,至今仍有一堂课留在我的记忆里,那就是照顾猴子的幼仔。

在放入毛毯的笼子里长大的猴子,和在冰冷的、没有放入任何温暖东西的笼子中长大的猴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接触到温暖的事物长大的猴子,有着稳定的性格,相反,没有接触过温暖的东西而长大的猴子极具攻击性。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幼儿期一定是最重要的时期。这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基础时期。

孩子寻求温暖,是人类固有的需求和本能。不要控制这种需求,而是要尽可能地把父母的爱给他。因此父母和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在一起。有温柔的父亲和母亲陪伴在身边,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安定的感觉,孩子也能健康地成长。

在孩子的这个时期,无论何事我都和她们在一起做。只要在家就尽量和她们待在一起。

早上起床之后,一起准备早餐。女孩子似乎很喜欢扮演小小的妈妈,虽然只是简单地加入牛奶来搅拌,一起做薄烤饼。在面粉里加入牛奶并搅拌,这就是女儿的工作

一块儿去公园,回来的时候一起去购物,一起考虑晚餐吃什么,一起吃午餐,之后一起睡午觉。

孩子睡着之后就是我可以做自己事情的唯一时间。现在想起来,因为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使得我对时间的利用也更加高效了。对于孩子睡觉的两个小时我是很善于利用的,可以把和孩子在一起时不能做的家务和工作做完,阅读育儿书籍,做一些能够长期储存的食物……简直就像超人一样。

孩子午觉醒来后,一起吃下午的餐点,然后在傍晚时分一块儿去公园,接着一起回家,一起做晚饭。如果让孩子做一些她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摆放碗筷,制作像餐厅里一样的菜单,在桌子上铺桌布,等等。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帮得上忙,她们就会更自信。

吃完晚饭之后,一块儿洗澡,一起睡觉。虽说当时还年轻,但一整天都和她们在一起的话,总是会觉得疲劳,因此我经常很快就会睡着。现在想来,我感觉女儿们时常在我半径1米之内。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因为在我心中有想把她们培养为自立的人的意愿,所以我有时候也会想,必须要按照育儿书里所写的那样,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们自立。

但是,当我看到在公园里有些孩子可以离开父母独自玩得很开心,我又深深地感觉到女儿们无法离开我。成长很缓慢,我开始变得不安,感到焦虑,好几次我都刻意地稍微离开她们,结果却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强行离开她们,过后,孩子只会更加黏着我。

对孩子来说,勉强是行不通的。其实孩子自己觉得“没关系”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离开父母身边。

这个时间点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既不能强行地推开他们,也不能勉强地留住他们。要依孩子的情况而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必焦虑,也不必刻意学习,这种“视情况而定”的能力渐渐就会掌握。比起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感觉第二个孩子更容易带了,就是因为明白了“视情况而定”吧。

为孩子而感到烦恼和焦虑的心情,我是十分明白的,因为我也曾经那样。但是直到孩子做好准备之前,我都重视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光,因为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机会了。在学龄前的这个时期,应该要把和孩子在一起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打下良好基础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