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礼赞——英歌 Ying-Ge Dance, Praise of Heroes

铁山庆典群英聚(普宁英歌舞)(普宁)
Tieshan celebration gathering(Puning)

腾越欲飞展鲲鹏(普宁英歌舞)(普宁)
Spreading wings and flying(Puning)
英歌舞是广泛流传于普宁市、汕头潮阳区等潮汕地区的优秀传统民俗舞蹈样式。“英歌”又称“秧歌”“莺歌”“因歌”,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获得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英歌主要在春节和元宵期间活动,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的习俗,人们根据宋朝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民间广场舞蹈。
俗谚有“前棚看南山,后棚看北山”。咸丰年间铁山(北山)抗清英雄许亚梅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义起抗腐败清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普宁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普宁英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英歌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绝大部分乡村都有英歌队,其中不乏佼佼者。英歌流派分快、中、慢板,快板英歌以南山英歌为代表,其特点是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2008年,南山英歌队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的表演誉载京华;中板英歌以泥沟英歌为佼佼者,其特点是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频繁受邀前往港澳地区、广州、深圳、潮汕各城镇演出,为当地的节庆增添热闹气氛;慢板英歌以北山英歌为代表,其特点是慢中见势,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曾多次参加上级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

舞队领头勇四槌(普宁英歌舞)(普宁)
The leaders of the dance team slap the mallet(Puning)
在普宁,春节只要有英歌舞的地方,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新年气氛。值得称道的是每年春节,普宁都会组织举行各式各样的民俗展演,以初二、初三这两天的普宁英歌表演为最,全城轰动,人山人海。英歌表演队伍由头四槌领队,头槌大刀关胜雄风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三槌花和尚鲁智深花点环须绿眼角,四槌行者武松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头四槌动作夸张,幅度极大,速度飞快,先声夺人,全体队员热烈活泼,呐喊声高,槌鼓共鸣,震撼人心。
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等,逐渐演化为英歌舞。南方汉族民间舞蹈向来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一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舞者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

一往无前斗志昂(普宁英歌舞)(普宁)
Advancing courageously(Puning)
英歌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古老的英歌舞走向现代广场。英歌舞融汇了戏剧、音乐、舞蹈、南拳等元素,表演时阳刚豪放、雄浑粗犷,被誉为“中国汉族最男性的舞蹈”。至今汕头潮阳英歌仍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其分布面广,辐射力强,有很多村、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潮阳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潮阳英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潮阳英歌舞来源于当地民众尚武的习俗,搬演《水浒传》故事,是吉祥的象征,有驱邪的意思。现代潮阳英歌舞表演的主要是梁山众英雄的形象,规模大,武术表演的成分重,多是用来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其最大特点就是手执双槌舞动,搭配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螺号声和舞者的吆喝声,令舞者、观者激昂振奋、热血沸腾。

英歌助威新春潮(汕头潮阳英歌舞)(汕头潮阳)
Ying-Ge Dance cheers Spring Festival(Chaoyang, Shantou)

异彩纷呈城中央(汕头潮阳英歌)(汕头潮阳)
Full of splendor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Chaoyang, Shantou )

龙跃虎啸鼓声震(汕头潮阳英歌舞)(汕头潮阳)
Dragon jumping, tiger roaring and drums shocking(Chaoyang, Shantou )

步武齐整好阵容(汕头潮阳英歌舞)(汕头潮阳)
Step up the lineup(Chaoyang, Shantou )
潮阳地区具有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潮阳英歌以勇猛出名,动作快、气势猛,紧凑狂放。近年来,大多数英歌队不带“后棚”,前棚的英歌队员名额也没硬性规定,一般视本乡“壮丁”多少而定,有24人的,有36人的(俗称36天罡),有72人的(俗称72地煞),也有108人的(扮成梁山108好汉)。
这些少年一般只有十八九岁,精神抖擞,颜值亦颇高。英歌老队员说,打英歌是一件体能消耗很大的事情,演出前需要保持旺盛体力,因此英歌队员在演出前会有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集中住宿,不准喝酒赌博等,以保证展演中旋蹲、起立、转身和舞槌等动作一气呵成,不“掉链子”。

平安日子耀乡里(汕头潮南英歌)(汕头潮南)
Days of peace in the countryside(Chaonan, Shantou )
过去,潮汕农村每逢农事活动(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或者正月期间的游神、秋收后的庆功都有英歌舞表演。现在,英歌舞由从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为主的活动。与北方的秧歌舞相比,潮南英歌舞中每个人物都有角色设定、有特定妆容,表演内容有故事情节,从这方面而言,潮南英歌舞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层次,犹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是一种既气派又豪气的集体舞蹈。
海岛南澳英歌,与大陆的民俗艺术联系密切,一样威武雄壮。舞者手执双槌,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对敲起舞,通过“长蛇挺进”等阵法,展现梁山好汉与官府短兵相接、救义友的英勇行为,展现舞蹈的美感与武术的张力,使海边观者看得如醉如痴。

撼地震山扬海波(汕头南澳英歌舞)(汕头南澳)
Mountain and sea waves(Nan'ao, Shantou)

精英列阵牌坊街(潮州英歌)(潮州)
Heroes line up in the Arch Street(Chaozhou)
英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阵容壮观,如今在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庙会中仍旧盛行,民众争相围聚,万人空巷,以一睹英歌舞风采为快。
英歌表演的是梁山众英雄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但表现手法富于写意性,既不叙述具体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单独安排表现个别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出男性粗犷雄浑的阳刚之美。

叱咤风云英姿动(潮州英歌)(潮州)
Powerful dance(Chaozhou)

气势磅礡亮新城(揭阳惠来英歌)(揭阳惠来)
Dance of great momentum shown in the new town(Huilai, Jieyang)
异国他乡的潮籍乡亲回乡过节探亲,观看英歌时显得特别激动,因为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的英歌舞不仅是活跃在潮汕大地的古老舞蹈,已走出国门,成为维系乡情、联结梓谊的桥梁和纽带,受到各地潮人、华人的欢迎。
陆丰英歌舞是陆丰甲子镇的民间传统节目,据传清代光绪年间从普宁引进。表演时先由时迁领头引队,头插金花、红绸武冠,手舞银蛇,往前杀路,再由李逵带领36人排成两排紧跟而上,全身武侠装扮,头戴红帽,加插雉尾过龙武冠,穿红裤,打五彩脚绞,穿上带小铃草鞋,走动起来发出紧凑铃声,手舞双棍,一上一下,同时起落,伴随鼓点的节奏,敲击着嘹亮的响声,迈着传统蜈蚣步子,边舞边前进,通过队列分行、合拢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扣人心弦。同时,两个花鼓婆登上花鼓公肩上,手舞小棍,沿着英歌舞队周围交换来回走动,热闹非凡。陆丰英歌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甲子古城好汉歌(汕尾陆丰英歌)(汕尾陆丰)
Song of Heroes in the Jiazi ancient city(Lufeng, Shanwei)
英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后部分(俗称前棚、中棚、后棚,一般又把中棚、后棚合称后棚),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节目有《佛公佛母》《桃花过渡》《洗佛》《牵猪哥》《拖车》等。
有研究说英歌舞源于古傩舞,英歌中棚的佛公佛母(傩公、傩母)形象就很明显,表演中他俩手舞足蹈,动作夸张有趣,惹人逗笑,拟为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和演变。
中棚俗称涂戏,“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板钹,又叫“英歌戏”。潮州民间称折子戏为锦出戏,意为精彩的戏出,有传统小潮剧等10多个节目,内容多为民间男耕女织等的趣闻逸事,诙谐风趣。传统的中棚还有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的说唱节目,需要众多技艺双全的人来扮演。近些年,很多地方的英歌少了中棚表演,即使有,一般情况下选择少数来演。

佛公佛母逗中棚(普宁)
Buddhas play during the Yang-Ge dance(Puning, Jieyang)

英歌中棚“京城会”(普宁)
Meeting in the Capital, played during the Yang-Ge dance(Puning)

“桃花过渡”中棚美(潮州)
A beautiful show Taohua Crosses a River(Chaozhou)

中棚“洗佛”唱念多(揭阳)
Lots of singing and monologue in Buddha Washing(Jieyang)
“桃花过渡”是潮州英歌中棚的节目,是英歌戏中生活、生产展现组合,内容及表演方式极富乡土气息及韵味,深受群众喜爱,历演不衰。
英歌中棚“洗耳恭听扬佛”,由一至多人扮演和尚,手执拂尘说唱前进。唱词内容多宣扬因果报应,启发人们勤劳奋进、讲善性美德。表演幽默风趣,往往笑翻全场。

北山英歌好后棚(普宁)
Beishan Ying-Ge Dance(Puning)
在普宁铁山山系和练江流域一带颇负盛名的北山英歌舞,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当年,为了掩人耳目,以抗清英雄许阿梅为代表的村中青壮年,将长棒截短,拿两短棒练“舞”,结合南拳马步,运用“打四门”“大阵槌”等绝招拳术,编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板慢”的北山英歌前棚及武术表演的英歌后棚。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对北山英歌进行实地拍摄,重点拍摄“后棚”的拳术及“打布马”表演,并在央视4频道国际台等播出,中外扬名。
英歌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表演者每人手持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术队伍。这支队伍一般由象征性的16、24或36人组成,人数没严格要求,只求偶数。成员轮番上场,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真功夫,扣人心弦,既表现梁山义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也显示出该英歌队伍的武功实力。

后棚武打出双雄(普宁)
A fighting show by two martial art heroes(Puning)
普宁英歌最后部分为“打布马”,由一名身穿清朝服、头戴红樱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锏、腰装一头布马像骑马姿态的“清官”与一名农夫装扮、手持长棍者对打。
普宁英歌后棚“打布马”后来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作徒手、刀、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以激烈对打,一决雌雄的精彩表演为结局,最后以“清朝坏官吏斗不过人民群众,狼狈逃走”而结束英歌队伍的整体表演。

英歌后棚“打布马”(普宁)
Da Buma is played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Ying-Ge Dance(Puning)

坏吏败逃人称快(普宁)
The audience cheer up when the bad official flees(Puning)

全力培育后来人(普宁)
Strive to nurture future generations(Puning)

师傅夜半画脸谱(普宁)
Master paint facial masks in mid night(Puning)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自小爱好英歌,19岁开始担任英歌头槌,39岁起至今任普宁南山村英歌队队长,是南山英歌家族的第11代传人。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度陷入日渐凋零的困境,他重整旗鼓跳英歌,其快捷威猛的风格使其成为了快板英歌的杰出代表,多次率团参加了国家级大型演出。2008年,他带领南山英歌队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代表队之一,在首都天安门激情表演。现在,他以老带新,为的是让英歌代代传承下去。
凌晨一两点,普宁流沙北山村中的几十位少年起身前往古祠堂化妆。英歌队有专业的化妆师画脸谱,画得豪气又强悍,最能够体现这些英雄的气质。人物化装逼真而吸引群众,有的小朋友,从此热衷英歌,追着看排练、演出,从不缺席,有些小孩三四岁已跳得有模有样。
英歌表演者历来多为年轻人,因为其运动量大,需经严格选拔训练。巡演当天早晨就需准备好膳食以备高强度舞蹈体力之需。有的英歌队员从凌晨一两点钟开始化妆,直到晚上演出结束,历时长达20小时,且往往要连续几天都如此。
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智取大名府、化妆劫法场救宋江的表演内容俗称“七十二地煞”,表演者扮成各式杂耍艺人。英歌舞是群众性、业余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体。英歌泥沟队里唯一的鼓手罗瑶祥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是家族第八代鼓手,杀猪卖肉的他演出当天还做了半天生意才匆匆收档随团赴穗参演。或许这正是英歌舞之所以那么粗犷野性、草根味十足的魅力所在,只有他们如此的执著与热爱,才让这独具魅力的民间表演得以传承。

晨早用膳增体力(普宁)
Morning meal helps to increase strength(Puning)

边走边舞巡家乡(普宁)
Walk and dance around hometown(Puning)
在普宁农村,英歌英雄主义情结重,人们喜爱扮演《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如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这些角色。乡民认为他们一身正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股正能量,被看做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有驱邪的魔力。
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们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梁山好汉领头人(宋江扮相)(普宁)
Song Jiang,a leader of the Liangshan heroes(Puning)

“大刀英雄”豪气壮(关胜扮相)(普宁)
Majestic“Hero of the Big Knife”(Puning)

敬慕英雄好后生(李逵、鲁智深扮相)(汕头潮阳)
Adore heroes and good young people(Chaoyang, Shantou )

俊男巧扮女将妆(孙二娘扮相)(普宁)
A handsome man dressed as a beautiful woman(Puning)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又显鲁莽好战性格鲜明的角色;鲁智深是为人慷慨大方、疾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的角色。汕头铜盂英歌队员敬慕李逵、鲁智,努力演绎英雄,扮相与身段也可谓惟妙惟肖。
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是《水浒传》中的梁山三女将。普宁流沙北山英歌根据这些女好汉的相貌体形,选出合适的男青年男扮女装以保证高强度长时间演出的需要。外地人初次接触英歌,得知颜值特高的女英雄扮者竟为男生,往往惊讶得合不拢嘴,还有一些闹笑话的事情发生。

下山打探智杀敌(时迁扮相)(普宁)
Go down the mountain and scout and witty to kill the enemy(Puning)
脸上盘一条银环蛇的英歌队头、耍蛇的鼓上蚤时迁的扮演者,是位技艺十分高超的少年。舞动或是高跃时候,他总伴随作出许多高难度的复杂动作,让人目不暇接。想要拍摄好其形态的影者,也需身手敏捷不可。
普宁南山文派英歌的参舞队员不是全执舞槌,而是前部的队员两手各执舞槌,后部分的队员则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另在舞蹈过程中或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有的英歌队伍有三分之一的人手拿小鼓槌棒,敲打起舞,助威前进,所有队员入场并围成一个圈旋舞,紧接着开始变换阵形、套路,配套有螺号声,独具一格,极具观赏性。

吹号击鼓团结紧(普宁)
United trumpets and drums(Puning)

追风驰电少年强(普宁英歌)(普宁)
Teenagers strong enough to catch up with wind and electricity(Puning)

英歌代代有传人(普宁)
Ying-Ge Dance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Puning)
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英歌舞也面临着传承问题。汕头老艺人利用英歌舞参与人数众多、“舞”与“武”相结合的特点,对英歌舞的动作进行了改良,创出适合广场表演的新套路,并不遗余力地在当地开展后备人才培养,使之走进社区文化发展行列。画上脸谱、穿上戏服、拿起双槌,他们便是普宁英歌的守护者。
普宁大南山英歌队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村中成立了青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一男孩只有4岁,受英歌耳濡目染,求爸爸做了两根木棒,常跟着在广场练习和演出的哥哥们学跳,动作、表情已较到位,令人惊喜。传承非遗,小朋友有大作为。
英歌舞历来在潮汕地区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谁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有如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被选入少年英歌队的少年训练有素,起舞时揽槌挥拳显声威,动作雄武有气魄,不辱声名。
陆丰现代男女青年英歌舞蹈队员对传统文化抱有感情,作为新生代的他们深感其舞种生存的不易,体会到老艺人的信念和坚持后,他们下决心要练就得生龙活虎,运棒灵活,舞出家乡未来、民族希望,为文脉注入新的生命、赋予新的内涵,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大海之子喜英武(汕头南澳)
Sons of the sea love to be handsome and powerful(Nan'ao, Shantou)

现代青年乐传承(汕尾陆丰)
Modern youth are happy to carry on the tradition(Lufeng, Shan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