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俗礼

人生俗礼

Life ritual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满月时做的庆贺习俗称为做满月,或为弥月之喜,一般会请客宴席或祭祖敬神,同时为婴儿剃下胎发,祝他从头开始,一生美满幸福。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家中有婴儿出生是一件大事。人们用相关的民俗礼仪来为这个家庭新成员庆祝,父母和家人用爱意为婴儿祈福、消灾,希望婴儿能够平平安安、充满喜悦的成长,祈求婴儿一生顺遂,光宗耀祖。

满月之喜(佛山)
The Joy of the full Moon(Foshan)

幸福弥月(广州)
The Happiness of the full Moon(Guangzhou)

周岁抓阄(广州)
Draw lots at first-year birthday(Guangzhou)

喜娃(清远)
Happy child(Qingyuan)

据传,小孩一周岁生日时,准备一些物品让其自己去抓,抓到的东西就预示着其以后的人生走向,这就是所谓的抓阄。抓阄一般会放吃的玩的东西,如笔、书、电脑、钱、玩具、香蕉、放大镜等,看着这么多东西,小孩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要去拿。左上图的男孩就先抓了香蕉,然后一个转身又抓了钱,最后把目标锁定在笔上,拿着不肯放手,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我们的拍摄定格了这一镜头,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将来长大的他。

春节来临,春联年历摆满街头,满眼一片金红,街坊乡里欢欣选购,络绎不绝,上图的小娃娃也可爱极了。

“灯”谐“丁”以求子的习俗广东各地区都有。每年正月,人们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潮汕地区会摆灯桌、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会“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也有不少广府、客家、潮汕、粤西民众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过去,潮汕乡村凡上一年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夜便要在祠堂摆周岁灯、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做丁桌”有两种,一种叫“龙船席”,即把多只方桌连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另一种叫“走马席”,是否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有些人攀比心强,爱面子,以办丁桌体面为荣。即使是贫苦人家,也四处借钱,导致负债累累,个别甚至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新中国成立后,时代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摆周岁灯办丁桌的习俗,但酒席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添丁周岁摆灯桌(潮州)
Set table at one year(Chaozhou)

元宵添丁周岁灯(潮州)
Add lamp at Lantern Festival(Chaozhou)

添丁花灯挂祖堂(河源连平)
Lamps of new-born sons hang in the ancestral hall(Lianping, Heyuan)

添丁挂灯祖祠中(汕尾海丰)
Lots of lamps of new-born sons in the ancestral hall(Haifeng, Shanwei)

花灯是河源连平忠信镇及周边五镇传统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民间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客家方言“灯”“丁”谐音,挂花灯表示添“丁”。花灯挂在祠堂上也正式被赋予祈子盼福的意义。花灯以红色为主色调,带有喜庆性和乡土特色。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如缭丝灯、龙凤灯、宫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汕尾海丰一带,上一年生育了男孩的人家要在当年正月十三那天举行“开灯”“庆灯”活动。在神庙或宗祠里挂起许多花灯,祈求来年人丁兴旺。同时,还备茶菜邀请亲戚邻居一同前来吃喝,这就是“庆灯”,又叫“喝灯茶”“吃灯桌”。近年,这一习惯有所改变,仅限于在自家里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但仍亲切热闹。

新生击鼓争奋进(肇庆)
Freshmen beat drums hard(Zhaoqing)

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称谓,俗称“破蒙”。开笔礼是再现中国传统礼仪对少儿开始知书识礼的一种启蒙教育活动,以激发他们的求学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起到进阶石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乐意送孩子参加开笔礼,让孩子们在仪式中学习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善”“正”的行为规范。

开笔礼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明事理;拜孔子先师,存崇敬之心;学子首课;点朱砂,启童智;开笔习字写“人”字,迈开做人第一步;击鼓鸣志奋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等仪式。仪式结束后,孩子们都会拿到“开笔礼”证书,家长们也感到激动和欣慰。

孔庙开笔礼(肇庆)
First writing ceremony(Zhaoqing)

孩子到了15岁就“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成年礼习俗,按例就要“咬鸡头、穿红屐”。该习俗源于明朝潮汕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林大钦的故事。相传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入学时因没钱买循例穿的红鞋,父母便买了便宜的木屐,涂红油当成红鞋。后来,林大钦对上了别人出的对子,赢了一只大公鸡,父母煮鸡并剁了鸡头让他吃,希望他考试得头名,日后戴红冠。后来,林大钦果然考中了状元。

乡人得知林家这一场景,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以后孩子十五岁“出花园”时都纷纷效仿,给孩子吃鸡头、穿红屐。这个例俗一直继承至今。

十五孩童出花园(汕头澄海)
A rite of passage for 15-year-old children(Chenghai, Shantou)

争当状元噬鸡头(汕头澄海)
Eating chicken's head heralds a race to be the Number One Scholar(Chenghai, Shantou)

女子成年及笄礼(广州)
Female adult and hairpin ceremony(Guangzhou)

2009年,广州市天河区举行七夕大型女子成年及笄礼。“及笄礼”是华夏传统礼仪,象征着女子正式成年,其象征意义和旧时男性冠礼一样重大。“及笄礼”仪式通过整肃衣冠、众人就位、邀请正宾、行一加礼、行醮子礼、赐字、谢礼、礼成等环节重现旧时女子成人礼仪式,蕴含着为人父母对女儿幸福未来的美好期盼。

2017年,广州黄埔举行七夕大型女子成年及笄礼。

姑娘“及笄”成年时(广州)
Girl's "hairpin" in adulthood(Guangzhou)

学制端砚拜师礼(肇庆)
The ceremony of worshiping masters of the Duan inkstone art(Zhaoqing)

肇庆是中国砚都,端州黄岗近年每年都举行“伍丁宝诞拜师节”,以此叩谢石艺鼻祖伍丁,并进行拜师授徒活动。学徒们以本市端砚界出现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有特殊贡献的学者大家黎铿、张庆明、程文、刘演良、罗海、梁佩阳、王建华、梁弘健、梁焕明、杨焯忠等为荣。

祝寿是一种历史悠久尊长敬老的礼仪。老年人喜逢诞辰,亲朋好友前往庆贺,祝其福寿绵长。岁逾九旬革命前辈、建设功臣匡老,高兴地接受老伴、女儿和亲友们的祝寿。亲友们齐唱生日歌,祝匡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愿老人长福寿(广州)
Bless the old for a long life(Guangzhou)

毕业前夕留倩影(汕头)
On the eve of graduation(Shantou)

毕业礼成谢师恩(潮州)
Be grateful to teachers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Chaozhou)

火红的金凤花树下,一批批高校教师和即将离校的学子聚集合影,记下几年校园师生、同学友谊的美好回忆。

潮州一些学生和家长在大学毕业典礼结束之后,还邀请老师到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山合影留念,感谢老师辛勤教育之恩情。

在农村很多地方,婚礼喜事之日新人家人会一清早到宗祠拜祖先,向祖先像、牌位鞠躬行大礼,告知祖先喜结良缘之事,祈求结婚顺利吉祥,并在宗祠前燃香烛祈天地赐福安。

1993年,广东高要某乡村举行一个婚礼。在新房前院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穿着传统“大襟衫”,叼着老式长烟斗,边等待着新人的到来边感叹议论:“如今新时代的嫁妆多好,有彩电、冰箱、音响等家具,而且还是用汽车运来的。可我们结婚那年头,破屋里只有两条矮凳撑起的木板床,砖头盖块布料做枕头。”

喜事之日拜祖先(肇庆)
Ancestor worship on a happy day(Zhaoqing)

时代的感慨(肇庆)
The exclamation of time progress(Zhaoqing)

迎接新娘遮住头(肇庆)
Greet the bride and cover her head(Zhaoqing)

肇庆一些地方接新娘入新房要沿途遮住天,这种迎亲风俗意为避邪恶、求平安,至今仍在作为迎亲礼仪沿用。

迈火盆,是指新娘下轿(现多为红伞花车)走进新房前,要跨过路上的一个火盆,意为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也有说是为了驱邪、顺利。新娘跨火盆时,伴娘等唱或念道:“新娘过门跨火烟,明年添财又添丁。”

新娘过门迈火盆(肇庆)
The bride crosses a fire bowl in front of the new house(Zhaoqing)

婚车多经吉祥路(广州)
Wedding cars love to go pass the Road of Lucky(Guangzhou)

都市婚礼出新意(广州)
Creative Urban Wedding(Guangzhou)

广府人历来非常重视“意头”和礼数,在相定终生的婚嫁喜事上,“意头”更加为广州人所重视。其中,结婚花车途经吉祥之路的习俗,意在“沾喜”与讨个吉利,也象征着对新婚夫妇的祝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州的许多路名有着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或寓意吉祥,或寓意康泰,因而成为省城人婚礼迎亲车队的必行之路。迎亲车队最常绕经的是吉祥路、恒福路、连新路、泰康路、万福路、长寿路、惠福路、应元路、同福路、永泰路等。

新社会鼎新革故,文明婚礼应运而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吐故纳新。广州婚嫁仪式很多是根据近现代礼俗演变而来,也有是根据新人经历感受、个性化想法去办,创意新鲜而不失礼数,皆大欢喜。

水上集体婚礼水上办(广州番禺)
A group wedding on the water(Panyu, Guangzhou)

喜看新潮好嫁妆(广州番禺)
Glad to see the fashionable dowry(Panyu, Guangzhou)

早在1982年,广州就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集体婚礼。仪式上,每对新人都收到了台灯、香烟等礼物。没有大操大办的流水喜宴,但新郎新娘眼底眉间的喜悦最动人。时下,广州人的婚礼仪式花样百出,有水上集体婚礼、“志愿者”集体婚礼等。集体婚礼成为了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集体婚礼不仅成就人生大事,更是把爱融入生活,升华为对人生、对社会责任的仪式,也顺应了当下越发多元化的价值认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也丰富了很多,新人满足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