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应节仿动物舞
Traditional Folk Animal Dances
中国民间龙凤呈祥、金狮贺岁、“五畜纳祥”的传统文化精神源远流长,仿动物舞经久不衰,群众喜闻乐见。岭南人民把众多民间艺术瑰宝——仿动物舞不断传承发展,祈求丰收、平安吉祥。
舞龙是我国人民欢庆春节等节庆的一种传统活动形式,汉朝已出现,融合了舞蹈、民俗学、图腾文化。广东龙舞现有36种,布锦龙、渔网龙、草龙、火龙、花环龙、簕古龙、人龙、醉舞木龙、滚地金龙等。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融合狮鼓、武术。广东醒狮为南派,难度最大的是梅花桩、高桩舞狮。广东狮种类繁多,有传统狮、盖仔狮(军狮)、金狮、青狮、壮狮、山狮、木猫狮、布袋龙犬木狮、猪乸狮、高脚狮、席狮、被狮和五色狮等。狮舞形式有地狮、板凳狮、高桩狮、水上舞狮、“炸狮子”、百狮齐舞等。狮子普遍采青、采高青,但也有的狮子以碎步、探步行走为基本要点,不跳高桩,吃青又吃鼓,而不采高青,千姿百态,各显神通。南粤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助兴。
舞麒麟是充满浓厚广东韵味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舞动时由一头麒麟独舞,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麒麟舞特定的出洞、绕头、耍尾、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和回洞等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各地的麒麟形象有所不同,但都展现出生动活泼的特色。广东动物舞还有马、牛、猪、羊、象、虎、貔貅、猴、鹿、鹤、雄、鹰、凤凰、孔雀、雄鸡、鹅、蝴蝶、蜂、蜻蜓、螳螂、龟、蛇、蜈蚣、蛙、鱼虾、龙虾、蚌……难以一一枚举,民间艺人们用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表现了人与动物在大自然的融洽共存,也寓含了保护动物、生态和谐的意义。
舞龙是我国人民欢庆春节的一种传统活动形式,汉朝已出现,融合了舞蹈、民俗学、图腾文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瑰宝。广东龙舞现有36种。潮州樟林新春舞龙象征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奋发向上,事业兴旺发达。
普宁市区每年春节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迎春巡游活动,舞龙、舞狮、跳英歌总少不了。揭阳普宁下架山横溪是一个著名侨乡,一百多年来,在历代艺人的不断创作和传承下,横溪龙舞风格独特、气势威猛、动作洒脱,不仅在当地广泛流传,还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侨乡情的重要文化精神纽带。横溪龙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龙汇聚庆新春(汕头澄海)
Two dragons meet and play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Chenghai, Shantou)

巨龙盘舞春阳里(普宁)
Dragon round dance under the spring sun(Puning)

彩龙劲舞大都市(广州)
Strong dance of color dragons in the Metro(Guangzhou)

“二龙戏珠”嗨潮乡(普宁)
"Two Dragon play with the Pearl" , a famous show in Chaozhou country(Puning)
民族传统节日里的广州万人空巷,共同羊城祈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等民俗文化项目沿途巡游最具吸引力,获得围观市民交口称赞。
春节两条锦龙舞得上下翻飞,扣人心弦。广场人山人海,老厝屋顶也都有不少观众。这吸睛节目似乎是这里乡村标配。

盛世腾龙耀广府(广州)
The prosperous Dragon shines on the city(Guangzhou)

高岭炬阵闹龙神(陆河)
Tour of the Dragon God at night in Kaolin(Luhe)
在“广府庙会”祝福时节里,双龙从起龙、龙点头到龙穿云、龙卷浪,如蛟龙出海,呈排山倒海之势。欣赏到这少见而热闹的民俗展演,街坊们拍烂手掌。
汕尾陆河螺溪镇欧田圩(村)正月半(元宵节)“闹龙神”大型民俗活动距今已近200年历史。当天,村民们在神庙举行围龙仪式后,登上山顶举行祭龙神活动,展开一幅100米长、1米多宽的红色“龙布”,“闹龙神”传承者用大米撒出一条白色、栩栩如生的龙。祭拜结束后,一位长者托着龙头,后面几百位村民有序地双手顶着龙布,擎着水油筒“龙神火”有秩序地跟着回村子,祈求龙神保佑。黑夜中,一条千米长的火龙弯弯曲曲蜿蜒向前移动,仿佛一条巨龙在爬行,壮观艳丽极了。
潮州潮安彩塘春节有一连串传统节日庆典巡游等活动,金龙欢舞送吉祥,寓意兴旺发达,尤受乡亲欢迎,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到处欢声笑语。
湛江赤坎调顺村网龙始于明朝,距今约有600年历史。旧时村民没财力购买布锦龙具进行庆节,就将破烂的渔网收集起来,裁剪扎制成龙体在黄氏宗祠、庙宇村庄各巷游行劲舞,可谓物尽其用。网龙在动作上融入了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等新元素,这些传承与创新,离不开调顺岛自11岁与网龙结缘、现已8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车炳老人。

乡邻夹道迎金龙(潮州)
Villagers greet the Golden Dragon(Chaozhou)

网织彩龙夜当舞(湛江)
Web-woven color dragon dance at night(Zhanjiang)
年例时节,湛江雷州村中的青年别出心裁,用当地亚热带簕古龙叶水果菠萝造龙头,菠萝叶造龙身,惟妙惟肖。三巨龙翻腾起舞,龙头昂首,龙身翻飞,龙尾劲摆,玩出动作新套路。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平市水口镇泮村的舞灯盛会,活灵活现的巨型彩龙伴随三米多高的华美大花灯在水上、陆上翻腾起舞,并随罗伞开路,乡众抬着猪、羊等祭品在爆竹声中巡游48条自然村。泮村灯会综合了“传统手工艺”和“民俗”两方面的意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龙出游祈太平(湛江雷州)
Three dragon excursion praying(Leizhou, Zhanjiang)

泮村龙绕花灯舞(开平)
Pan village dragon dance around lantern(Kaiping)
肇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春节举办的“请到肇庆过大年”活动中外闻名。著名的七星岩牌坊广场是市民、旅游者的好去处之一,入夜还能赏到舞龙狮和音乐喷泉等。
湛江赤坎区调顺岛的青年男女元宵节表演,组成的龙、鱼活泼跳跃,构图多变,能显能藏,动作优美,催人振奋。

彩龙光耀大牌坊(肇庆)
Colorful dragons shine in the big archway(Zhaoqing)

龙腾鱼跃庆年例(湛江)
Dragon flying and fish jumping to celebrate the Yearly Worship(Zhanjiang)

滚地金龙显魅力(汕尾陆丰)
The golden rolling dragon shows its charm(Lufeng, Shanwei)
汕尾陆丰的滚地金龙粗犷威猛、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体现了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肇庆怀集草龙舞动祈丰收。草龙表演有游龙、翻龙、串龙、盘龙等精彩动作,道具素简却表演出众,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见长。

山乡草龙双飞跃(肇庆怀集)
Dancing of the grass dragon(Huaiji, Zhaoqing)
每年元宵节,梅州丰顺埔寨客家人都会烧火龙。火龙由几十名不戴任何笠帽的赤膊壮汉高高擎起,绕场舞动,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数万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揭阳乔林乡每年举行盛大的烟花龙火喜庆新春,民间视烟花火龙为兴旺平安、扶正驱邪、吉祥如意的活动,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火龙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崇拜勇敢、百折不挠、刚强的品格。

壮士狂舞烧火龙(梅州丰顺)
Strong men dance wild with the fire dragon(Fengshun, Meizhou)

烟花纷飞伴火龙(揭阳)
Fireworks flying with the fire dragon(Jieyang)

众捧非凡人龙舞(湛江)
The crowd holds the non-mortal dragon dance(Zhanjiang)
“人龙舞”是我国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龙舞的一种,最奇特的是它全部由人组成,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壮汉身负三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由大人肩扛着一个小孩。耍舞时轻便灵活,左盘右旋,摆尾摇头,犹如生龙活现。人龙舞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和高强的素质,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西区长洲醉龙一般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浴佛节”举行,运用醉拳的功夫套路,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形态。“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时而伏地翻滚,时而金鸡独立,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此时人醉龙亦醉。长洲醉龙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醉龙亦醉人(中山)
Get drunk on dancing of drunk dragons(Zhongshan)

山乡龙鱼游都会(肇庆怀集)
Dance of dragons and fishes(Huaiji, Zhaoqing)

山村壮家舞蛇蛙(清远连山)
Dance of snakes and fogs by Zhuang nationalities from the mountain(Lianshan, Qingyuan)
肇庆怀集龙鱼舞多在春节演出,演出时由1人举龙珠,1人举龙,1人举虾,1人举蚌,1人举幡(队)旗;2人举金鱼,2人举鲤鱼,2人举青衣鱼,2人举日月灯,4人举彩旗。表演内容有“龙鱼出海”“鱼嘴斗趣”“鱼跃龙门”“龙鱼入海”等,伴以锣鼓,场面壮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蛇蛙舞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特点浓郁。壮家汉子按照传统技艺方式舞动蛇蛙,演绎了善良勇敢的小青蛙,像优秀的勇士般昂然挺起头,以大无畏的精神耐心有技巧地与毒蛇搏斗的生动场面,不禁让人联想到壮族精美的铜鼓铸造和耐人欣赏的蛇斗蛙图案,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醒狮舞南国(佛山)
Lion dance in South China(Nanhai Foshan)
醒狮是广东省的狮舞之一,五代十国之后传入。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佛山黄飞鸿醒狮团成立于1998年,多年来不断发展狮艺、研究武术,把醒狮由传统的舞狮表演逐渐发展至板凳狮子表演,再发展到三台十六凳、高杆、群狮起舞和梅花桩等狮艺表演。该团多次派出精英代表省市及国家远赴多国巡回演出,技惊四座。广东醒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狮头色彩斑斓的外形、生动传神的表情非常适合在新春佳节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肇庆德庆本地还有一种“炸狮子”形式,热闹刺激,特点鲜活。

新春佳节狮助兴(肇庆)
Lion dancing adds to the fun of the New Year(Zhaoqing)
湛江的民俗艺术繁多,各县区盛行舞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湛江醒狮以遂溪醒狮为代表,其中黄略文车、许屋等醒狮队水平最高。遂溪醒狮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传统狮和高桩狮。传统狮以地上装设的凳、桌、梯和配以盆、桶、箩等物品表演为主。高桩狮在一条长达15米、高近3米、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惊险高难度。遂溪醒狮曾应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自广州水上花市开埠以来,荔湾泮塘联义堂醒狮就开启了“闹新春”模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在泮塘乡民的簇拥中往荔湾湖行进。水上舞狮迎新春,丰富了群众春节期间文化体育生活,营造了温暖祥和、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

群狮舞动元宵夜(湛江遂溪)
Dancing of lions at Lantern Festival Night(Suixi, Zhanjiang)

南狮拜年春水上(广州荔湾)
The Southern Lion pays a Spring Festival call on water(Liwan, Guangzhou)

百狮齐贺盘古诞(广州花都)
A hundred lions celebrate the Pangu Birthday(Huadu, Guangzhou)
2012农历八月十二是广州花都民间的盘古王诞,人们通过盛大的庆祝活动传承和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盘古精神,塑造“盘古王诞”这一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花都盘古王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汕尾海丰的金狮献瑞节日表演总会吸引周边四邻八乡的村民们前往观赏。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舞狮猊”要数人登场,有擎狮头的、司狮尾的和引舞者,他们分别扮紫微星(狮猊旦)和五方土地爷(大头佛)。传说狮猊性情凶猛残暴,人神不得安宁。天庭命紫微星下凡降服牠,经收服的狮猊弃邪归正,改恶从善,被民间视为吉祥物。整个表演神态和谐,惟妙惟肖,使人若临其境。

金狮献瑞乡平安(汕尾海丰)
The Golden Lion offers blessing to the country(Haifeng, Shanwei)

古村春庆众狮贺(肇庆高要)
New year greetings by lions in ancient village(Gaoyao, Zhaoqing)
新年农历正月初八是肇庆高要白土冷水村一年一度的茶果节,村里的喜事,主人家会拿出茶果、马碲糕、油角、煎堆等,招待客人,还会放喜炮(鞭炮的头炮、二炮是需要竞投的),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村里舞狮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艺发扬光大,村的门楼前十多班舞狮队贺节现场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茂名电白沿海渔村活跃着一支中国独一无二的高脚狮子队。高脚狮由二人一头一尾分别举着一根木棍支撑着狮子,人与狮子共舞,精灵调皮,野性十足,表达渔民驱魔除恶和庆丰收的喜悦心情。虽承传了南狮的制作工艺和动作,但高脚狮体积比南狮小三分之一,小巧玲珑,造型精致,能完成高蹿、低伏、跳跃、翻滚等高难动作,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力舞举高脚狮(茂名电白)
Join forces to dance the high-feet lion(Dianbai, Maoming)
揭阳青狮传说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俗称“青狮白目眉”。舞青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舞狮,寄托了人们驱魔辟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青狮前额突出,眼似铜铃,长须卷发,狰狞威猛,最大的狮头有20多斤重,能把这样的青狮舞得刚劲有力可都是硬功夫。一人掌狮头,一人披狮身,表演融合了舞蹈、杂技、武术,威风凛凛、气势磅礴,活跃于节日庆典、祭祀,乃至开业、进宅奠基活动,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汕尾陆丰舞狮中,青塘村“盖仔狮”历史最长。据考,“盖仔狮”即是明代军狮,舞狮源于军傩,几百年来一直在流传。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免掠”意谓“不用比”,地位崇高,其他狮班都予避让。青塘人是明代碣石卫军人的后裔,军狮在高亢粗犷的铜锣皮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滚、跃、抢……再现古战场上的幕幕情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庆春祭舞青狮(揭阳)
The village celebrates the Spring Festival to dance the green lion(Jieyang)

盖仔狮舞壮军威(汕尾)
Gai Zi Lion Dance to show the strength of the army(Shanwei)

谐趣壮狮逗人乐(清远连山)
The fun lion dance of Zhuang makes audiance laugh(Lianshan, Qingyuan)
舞木猫的全过程有一定的程式依次序进行,舞拜完各家各户之后,便到较宽阔的地坪为群众进行专场表演,场中间放置一张八仙台,舞木猫者与几个头戴傩面具的大明师、阿陀、猴子等在台上、地下配合表演,反复表演举、跳、扑、跃、翻、抓痒、顶立和剃头等动作。显现出木猫威武雄健、猴子古怪精灵、阿陀举止笨拙、大明师为人厚顺的性格特点。
舞狮是汕尾陆丰青塘人的精神寄托和象征,也是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舞狮班中有较奇特的北门顺兴馆猪乸(头)狮舞班。猪乸(头)狮舞作为原生态的民间技艺,与传统醒狮区别在于,狮头形似猪头,由明代卫所军人后裔及拳术基础扎实之人舞狮。逢年过节,青塘必有拳师舞狮欢庆,猪乸狮表演武艺高强者舞起狮来非同小可,绝技生威。

村寨遗存猪头狮(汕尾陆丰)
The Sows Lion remains in village(Lufeng, Shanwei)
肇庆广宁山狮舞又叫舞狮猫。据记载,广宁人有醒狮习舞之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山狮舞曾经流传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赤坑、江屯、联合和葵洞等乡镇,经过多年演变而成。它与传统南狮区别在于:山狮体形相对较小,锣鼓队人数较多,以碎步、探步行走为基本要点,不跳高桩,山狮表演吃青又吃鼓,但不采高青,表演中融入民间传说,以艺见长。
广州番禺南沙黄阁镇的瑞兽麒麟传说和麒麟舞始于明代。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麒麟舞特定的出洞、绕头、耍尾、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和回洞等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以八音锣鼓、大笛吹奏《得胜令》伴奏,展现麒麟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充满浓厚的广东韵味。该镇麒麟舞为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得主,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狮舞来显雄威(肇庆广宁)
Dancing of the mountain lions show the splendor(Guangning, Zhaoqing)

广州黄阁麒麟舞(广州番禺)
Guangzhou Huangge Unicorn Dance(Panyu, Guangzhou)

清溪麒麟舞(东莞)
Qingxi Kirin Dance(Dongguan)
东莞清溪麒麟舞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有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表演个性。近些年省级“非遗”传承人黄鹤林带动杨福俊等舞麒麟高手大胆对麒麟形象和表演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过去表演不够方便的“长身麒麟”(4米)改为短身麒麟(2米);不仅能在平地上翻滚,还能以过硬传统扎实马步的基本功打底保证了跃上梅花桩,登上2米高台进行高难度的表演,瑞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客家麒麟舞一朵耀眼的奇葩,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州惠城小金口麒麟舞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道具麒麟的头部较小,浑圆无耳,有浮雕吉祥图案,前额有标志性平角,身尾较长,有的长至八丈。麒麟舞讲究方式细腻、风趣幽默、动作夸张,具有戏剧性的舞步,诙谐逗趣,极具生活气息。小金口麒麟舞的动作多样,且模仿猫狗吻脚、吻尾、吻身和挠头等动作的痕迹明显。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金口麒麟舞(惠州)
Xiaojinkou Kirin Dance(Huizhou)
麒麟舞起源于唐代后期,汕头澄海成双成对的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通过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社日”民俗传统舞麒麟的表演吸引了十里八乡数万名群众到场观看,充满热烈喜庆气氛。
茂名电白楼阁《麒麟出洞》是当地流行的传统民间动物舞蹈,传说某地民间有妖怪,要请麒麟来才能驱除。最后通过笑佛、孙悟空将麒麟从洞里请了出来,为百姓消除了妖怪,极具观赏性和艺术美感。

澄海麒麟舞(汕头)
Dancing of two unicorns in Chenghai(Shantou)

电白麒麟舞(茂名)
Unicorn dance in Dianbai(Maoming)

海丰麒麟舞(汕尾)
Unicorn dance in Haifeng(Shanwei)
海陆丰传说麒麟有驱邪赶鬼、献瑞的神通,每逢年过节、神诞醮会、集会喜庆,人们舞起麒麟,以祈求国泰民安。汕尾海丰麒麟的金角特别高大,额上有八卦以镇压邪秽。义兴堂罗山南少林拳传承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郭永长的带领下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并以优良的武艺功底、健康壮实的体魄基础舞动面阔口大的麒麟头,操舞独特,勇猛威武,精彩程度为一般队伍难以企及。海丰麒麟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龙岗区作为深圳市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其中“麒麟舞”是客属居民最为突出的一项民俗活动。麒麟队舞蹈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社区居民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新居落成时,都喜欢邀请麒麟队前来表演助兴,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深圳龙岗的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鹅公岭麒麟舞(深圳)
Unicorn dance in Egongling(Shenzhen)

饶平布马舞(潮州)
Dancing of cloth horses in Raoping(Chaozhou)
潮州饶平布马舞又称为“竹马舞”,起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表达了人们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其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扬鞭跑马”,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等。这些动作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潮州大锣鼓与舞蹈的伴奏音乐相得益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揭阳布马舞融汉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众马奔腾、激越跳跃的场面,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该布马舞配以民间音乐牌子,气氛热烈欢快,有延伸的“双龙摆尾”“长蛇开阵”动作,也有扩散的“闯跳四门”“八卦开门”动作,表演内涵丰富。

揭阳布马舞(揭阳)
Dancing of cloth horses in Jieyang(Jieyang)

澄海布马舞(汕头)
Dancing of cloth horses in Chenghai(Shantou)
汕头澄海的莲下布马舞是城乡每年庆祝春节、元宵的压轴节目,沿途时而跳跃,时而围圈,变化莫幻,有相互呼应的“蝴蝶采花”“传花编索”等,形式生动优美。每次游行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热闹欢腾,获得群众盛赞。
元宵节肇庆怀集的中州马舞在精美的服饰道具的装饰下,马儿时而昂头腾跃嘶鸣,时而驯服摆尾,时而漫步缓行,时而疾蹄驰奔,栩栩如生,一副英武豪壮的风采。其表演风格以阳刚美取胜,刚强为主,柔和为辅。马舞队伍千变万化,动作矫健活跃,花色繁多,把兵强马壮、励精图治的精神演绎得活灵活现,通过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

怀集马舞(肇庆)
Dancing of cloth horses in Huaiji(Zhaoqing)

番禺马舞(广州)
Dancing of cloth horses in Panyu(Guangzhou)
农民艺术家们舞起当地传统布马,给广州番禺美丽乡村民俗文化节营造了节俭简约、热闹隆重的气氛,让广大乡亲度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节日。歌舞升平,盛世同庆,整个舞蹈充满了浓厚的南方特色。
农历七月初七壮族人称为“七月香”。每逢此节,白天壮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集聚到河里洗头、沐浴、耍水,祈求健康长寿,到夜间便举行民族风情文艺晚会。壮族人一家合作跳彩马舞,边舞边唱,黙契自然,朴实情真,气氛喜庆。

合家跳起彩马舞(连山壮族)(清远)
The whole family dance with colored horses(Qingyuan)
农历四月初八是肇庆怀集下帅壮族瑶族乡一年一度的牛旺节,相传古时的这一天,壮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并驯养成家牛,后来逐步代替人力拖犁。壮族人民为了铭记牛的功劳,每年的这一天宰鸡鸭、椿糍粑,并让耕牛休息一天,用香茅、包裹糯米的油糍、甜酒等食物喂牛。此外,人们还会特意表演春牛舞,即扮春牛和驶春牛的人跳舞,这充分表现了农民对这一农家宝贝爱怜的纯朴感情。怀集春牛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客家古老传统民间习俗之一的“舞春牛”,源于农民在春节或开耕时节为祈祷五谷丰登而衍生出来的民俗活动。清远英德乡村的村民满怀深情地唱着山歌赞颂着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驶牛人配合着做出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动作逼真,“春牛”则随着唱词摇头摆尾耕作,并时不时戏弄着驶牛人,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且闹出小情绪,逗引观众情绪气氛。

怀集舞春牛(肇庆)
Spring cattle dance in Huaiji(Zhaoqing)

英德舞春牛(清远)
Spring cattle dance in Yingde(Qingyuan)

“三羊开泰”送吉祥(汕头澄海)
Three Rams send auspiciousness(Chenghai Shantou)
2015年春节,汕头澄海樟林欢乐祥和。羊代表着吉祥,与“阳”同音,民间用“三羊开泰”来称颂岁首,人们举行巡演,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并歌曰:“三阳开泰吉祥送,羊年到来笑开颜。前途无量阳关道,事业顺利家美满。身体健康能跑跳,生活快乐到永远。”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古时候人们常用来作为军队的称呼。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日,湛江吴川梅菉头舞貔貅以祈福驱邪。貔貅舞类似舞狮子,但神态和狮子截然不同,至今已承传27代人。貔貅从出场、扑食、翻滚、搔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动作,复杂独绝,其中最精彩的一幕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的貔貅上牌山(又名盾牌叠罗汉)和牌山顶上采青。貔貅舞已有100多年历史。今年52岁的陈海峰师傅,30多年来表演貔貅登顶从无失手,充分演绎出奇、险、趣的精髓。貔貅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貔貅无惧上高台(湛江吴川)
The brave troops is not afraid to climb the high stage(Wuchuan, Zhanjiang)

寿星公与龟鹿鹤(清远连山)
On stage are the God of Longevity and animals that bring blessings to the audience(Lianshan, Qingyuan)

大安八兽皆神威(汕尾陆丰)
The eight beasts of Da'an are all powerful(Lufeng, Shanwei)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是以道具表演为主的清远连山春节期间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活动,寓意人们迎春接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健康长寿,主要流传在壮区小三江镇。该表演除了有装扮成寿星公、金龟、仙鹤各一人、仙鹿两人外,还有两人装扮成灵童、玉女。寿星公唱段农事歌或季节歌,曲调多唱采茶调,唱演毕,接着又分别引“鹿”“鹤”上场表演。舞蹈向人们描绘了天上神仙对美好人间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
汕尾陆丰大安“八兽舞”为广场表演的一种形式,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大安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坐骑,由于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大安八兽舞为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八兽舞表演前,“八仙”表演者穿戴上相应的服饰,绘上脸谱并穿上草鞋,据传可以辟邪,八兽经过“化眼”和“点睛”的仪式后才有法力为民赐福和驱邪吉祥。

双鹅舞罢似未休(汕头澄海)
Double bite goose(Chenghai, Shantou)

高难顶腹舞鹰雄(湛江廉江)
Extremely difficult to top the belly Eagle and Pooch dance(Lianjiang, Zhanjiang)
双咬鹅是流传于汕头市澄海区的汉族舞蹈。20世纪五十年代初,汕头澄海城北管区艺人陈和存及其父陈唪嗳联合陈阿九、洪胜等创制了素有“鹅王”之称的澄海狮头鹅的艺术造型,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狮头鹅的神态和习性。始创之初,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即引起轰动。现时元宵节,澄海莲下镇陈厝洲乡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巡游队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双咬鹅舞”。表演时,牧童手持大笛子唤出巨鹅,巨鹅随音乐翩翩起舞,先后表现“悠游沐浴”“翩然戏水”“专注觅食”,以至互相争斗嬉戏的情景,人鹅共舞,惟妙惟肖,在澄海侨商陈慈黉故居双鹅也时有表演,极具潮汕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舞鹰雄是湛江地区的大道具类舞蹈,已有近三百年历史。“雄”为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由二人扮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动作与步伐显示出其凌厉凶猛的性格;“鹰”亦由人物扮演,模仿鹰的展翅、合翅、守窝和扑食等形态。该舞高潮融进武术等表演技艺,并创造出一支用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肚顶木杆,在高空做平稳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更加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和观赏性,令观者惊叹不已。湛江舞鹰雄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群鹤勤揾食(珠海)
A flock of cranes in Sanzao diligently searched for food(Zhuhai)
珠海三灶鹤舞是宋代时三灶人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是当地汉族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三灶鹤舞表演的动作轻盈灵动,模仿白鹤捕鱼、飞翔、嬉戏、鸣叫和休息等动作,鹤歌声调悠扬,内容健康、高雅、吉庆。珠海三灶鹤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蚌相争”来自民间艺术之乡的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鹤舞”,其寓意来源于成语故事的《鹤蚌相争》,除了演绎鹤的传统形态外,还融入鹤蚌之间的各种争斗、难分胜负的动作,其精彩表演尽显古今之舞蹈风韵。中山沙溪鹤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溪蚌鹤争输赢(中山)
Fighting dance of mussels and cranes in Shaxi(Zhongshan)
清远阳山“双凤舞”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由肇庆邓氏传至清远阳山,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多在节庆时亮相。双凤舞的表演以抒情、欢快、热烈为主,锣鼓、伴唱和伴奏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双凤起舞时,动作矫健、生动活泼,步伐灵活稳健,而且变化多姿,表演的全过程协调、流畅。舞双凤已成了当地百姓欢庆交往、相互祝愿、交流感情、共同娱乐的一种民俗活动,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揭阳东山区乔林乡的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火龙表演当中,健儿们赤膊擎着火凤凰随火龙腾跃飞舞。凤凰头闪红光,身喷焰火,尾垂金烟,取材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传说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间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眼前的火凤凰是如此恢弘壮美,让人浮想联翩。

七彩双凤舞城乡(清远)
Dancing of two Phoenix(Yangshan Qingyuan)

恢弘壮美火凤凰(揭阳)
Spectacular dance of the Fire Phoenix(Jieyang)

孔雀雄鸡比颜值(普宁)
Peacocks and cocks compete for beauty(Puning, Jieyang)

抖擞雄鸡祝升平(肇庆德庆)
Fluttering roosters wish you peace(Deqing, Zhaoqing)
孔雀无论在古代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十分尊贵的象征。在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百鸟之王,是最善良、最聪明、最爱自由与和平的鸟,被视为优美和才华的体现,绿孔雀还被认为是凤凰的原型。人们也认为雄鸡是消灾解禳的吉祥物,舞孔雀雄鸡就是希望新春有个好兆头,给村民带来幸福吉祥。每逢重大节庆、农闲时节、丰收年份,普宁乡村中纷纷舞孔雀雄鸡祭祀致庆,遂而发展到走村过寨巡演,表达丰收祥和的祝愿。
肇庆德庆雄鸡舞起源于明代的武垄镇。人们发现当地周围环境优美,雄鸡十分健壮美丽,啼声雄亮,于是从中得到启示,认为雄鸡可以辟邪驱祸,于是用竹篾扎成雄鸡状巡游舞蹈。德庆雄鸡舞主要模拟雄鸡的生活习性,如报晓、觅食、争斗、亮翅、金鸡独立等,自然流畅地展现雄鸡日常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也寄寓了吉祥如意的动物图腾崇拜观念。德庆雄鸡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蜂蝶蜻蜓螳螂舞(普宁)
Dancing of butterfies,dragonflies and mantises(Puning)

入夜呈献蜈蚣舞(汕头澄海)
The centipede dance at night(Chenghai, Shantou)
春节到来,普宁盛装打扮的青年高举翩跹多姿的展翅蝴蝶、王蜂、蜻蜓、螳螂在广场表演跑圆场,时而速跑时而慢步,并做各种造型,动作优美,生动传神,活跃欢乐,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最能宣泄人们情感和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
汕头澄海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澄海西门,是一项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人们当年因见蜈蚣爬行生动有趣,从而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设计制作了可供舞耍的蜈蚣道具。该蜈蚣造型全长22米,头部长1米,由颈、鼻、嘴三大部分组成,酷似“醒狮头”,两眼嵌上透光的绿灯,身躯长18米,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尾部长3米,由两根藤扎成剪刀形,还配上一颗球状的蜈蚣彩珠。蜈蚣舞动时蜿蜒穿梭,变化万千,优美的舞姿与健美的武术融为一体。高潮时有焰火助威,彩珠习射,夜里犹如霞光满天,蔚为壮观。

龙虾起舞拜新年(汕头澄海)
Dancing of lobsters for the new year(Chenghai, Shantou)
龙虾舞是近几年来汕头澄海市西门村民的自创舞蹈艺术,创作者是西门村的蔡欢恭老人。为创作龙虾舞,蔡欢恭长时间连续到附近酒楼观察水族箱中这种“虾中之王”的游姿。龙虾造型长20米,宽6米,由7节构成。气势雄壮的龙虾舞动着长长的龙虾须,舞姿独特雄浑刚劲,常于新春城乡游行表演、贺节拜年,大气磅礴。
汕尾陆河的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巡游活动“东坑地景”,采用边行走边表演的形式,展演内容是以历史人物、传奇小说为题材编成的戏剧节目,表达了人们希望平安的精神寄托。如《金山战鼓》水族的“河蚌舞”表演,惟妙惟肖,演员舞姿典雅,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

美艳河蚌亮东坑(汕尾陆河)
The beautiful mussel shows up in Dongkeng(Luhe, Shanwei)

烟花跃舞鱼灯飞(揭阳)
Dancing with fishing lights while fireworks burst(Jieyang)

手擎鱼灯舞蹁跹(深圳盐田)
A dance with fishing lights reflects the underwater world(Yantian, Shenzhen)
揭阳东山乔林乡里春节烟花飞舞,鞭炮齐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火龙表演中,壮汉们在焰火纷纷、乱落如雨中赤身手举烟火之鱼灯奔跑如飞,烟雾缭绕里的火鱼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鱼火展演寓示村民向往太平盛世、生产丰收、金银滚滚、年年有余。
深圳盐田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清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渔民向神灵反映愿望、逢年过节、拜神祭祖的必备节目。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下装短棍 ,由人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旧时,鱼灯内点蜡烛,如今已逐步发展成铁丝扎骨架,幔布、喷绘色彩,内点电珠。沙头角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按“官牌九”之名设计走阵方式,民间艺人们用惊人的艺术表现力,生动表现鱼儿喜怒哀乐的情绪,呈现充满生命力的海底世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春火鱼跃禹门(梅州丰顺)
Fish lanterns cross the Yu Gate in the Spring Festival(Fengshun, Meizhou)
梅州丰顺的“烧禹门”也叫“鲤鱼跳龙门”,取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各式烟花燃烧禹门时,水族群鱼身上也点着烟花,绚丽多彩的景观相继出现,寓意“鱼跃人欢乐升平”。
湛江雷州年例巡游队伍中出现人们熟悉的西游师徒形象,活跃俏皮的孙猴子和猪八戒边走边舞常逗趣,受到大众尤其是小朋友的欢迎。

猴哥八戒舞征途(湛江雷州)
Wukong and Bajie dance along the way(Leizhou, Zhanjiang)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原省长朱森林题词

广东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国际摄影协会名誉主席匡吉题词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协分党组原书记吕厚民题词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题词

中国著名摄影家,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梁惠湘题词

中国著名电影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广东分会原副主席王为一题词

老红军,资深作家、电影家许戈阳题词

2010年,许应华(右)、韩大猛(左)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吕厚民(中)在广州

2018年许应华(右)、韩大猛(左)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中,许应华伯父)家

2010年,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前排右一)、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廖曙辉(二排右三)、中国摄协副主席李伟坤(二排右一)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10年,许应华(右二)出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吕厚民(左四)、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杨元惺(左三)等在广州举办的专题摄影展览

2011年,广州艺博院举办《广州好——百词书画印影展览》(叶选平题)百词作者、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邬梦兆(前排左二)和摄影者许应华、韩大猛(前排右二、右一)

2010年,摄影、民俗等专家陈俊生(左二)、郭小宁(左三)、王志文(右一)、陈载雅(左一)、王迪慧(右二)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05年,许应华、韩大猛和友人在中国陶艺大师庄稼工作室

2005年,许应华、韩大猛在国画大家林丰俗家

2006年,国画大家杨之光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10年,许应华、韩大猛在中国著名摄影家梁惠湘家

2010年,许应华、韩大猛在中国著名电影家王为一家

2012年,韩大猛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画室

2016年,许应华、韩大猛再度釆访拍摄111岁抗战老兵黄胜庸

2009年,许应华、韩大猛釆访拍摄端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2018年,许应华、韩大猛和陶艺家庄阳夫妇釆访拍摄石湾陶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左二)

2011年,许应华、韩大猛应邀在潮州市城乡举办摄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