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脑的可塑性的意义

三、研究脑的可塑性的意义

首先,脑的可塑性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一种动态认知脑的理念。该理念主张大脑是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被影响和塑造的,而这种被环境所影响和改变的大脑又进一步反作用于个体心理行为,进而影响外界环境。因此,研究脑的可塑性,可以更为动态、科学地了解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的独特方式。

其次,脑的可塑性研究区别于病理学研究,它大多以健康正常个体为被试,研究其脑功能结构在发育发展或训练(学习)中的改变。因此,通过脑的可塑性研究,进一步认识健康大脑在进行适应和发育过程模式的改变和特点,并将脑的可塑性的研究结果用于训练的改善与健康个体的提升中。如,在了解个体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后,研究者发现,0~3岁是儿童早期语言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其听觉、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育出现一个高峰,如果此时期不给予孩子足够的语言刺激,有可能会因刺激不够导致其语言发展能力滞后。反之,如果在此时期提前训练孩子识字、书写,则是违背脑的发育规律,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当我们了解大脑在不同学习和训练背景下发生的相应改变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训练(学习)方式,以达到理想的脑可塑性改变结果。比如,研究者在多个实验中发现,进行一定强度的有氧训练之后,大部分被试的海马结构都出现了灰质体积的增大,进而表现为记忆认知能力的提高。那么,利用这一脑可塑性改变规律,研究者将有氧运动运用于老年被试,发现同样能够有效地增大老年人的海马体积,同时提升老年人的记忆力和认知力,进而为缓解大脑衰老、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干预途径(Rehfeld et al.,2017)。

最后,脑的可塑性研究,为大脑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可能性。对脑的可塑性研究有助于人类不断深入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和变化方式,是对脑功能机制的探索。当我们掌握了大脑的运作规律后,就有可能更为科学地开发和使用大脑。比如,陈述性记忆,即是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可通过记忆快速获得,也容易遗忘;而程序性记忆,即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学习掌握过程较慢,但一旦学会就可长期保存。以上两种类型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大脑神经基础。因此,当进行训练(学习)时候,就需要先分清楚是哪种类型的学习,并尊重其所依据的独特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