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被试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情况
2025年09月26日
一、音乐被试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情况
音乐组在三组比较中FA值没有明显的差异,只在左侧内囊后肢、左侧放射冠前部较之对照组有升高的MD值,可能说明白质纤维在这些区域存在某种改变。内囊与放射冠是连接基底节与小脑的重要通路。正如前文所述,相关研究主要发现音乐家白质纤维在连接“动—听—读”等功能皮层的微结构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的主要指标体现为各向异性的增高。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音乐家在双侧放射冠和内囊出现各向异性的降低(Schmithorst&Wilke,2002)。他们推测这种改变可能是音乐家经长期音乐训练之后,自动化动作习得的结果。演奏乐器会涉及手指的快速运动,同时,这些动作具有丰富的序列形式。音乐演奏与训练中的动作必须是高度自动化的动作单元(即不需要占用过多工作记忆与其他认知资源),如此才能准确连续地演奏乐器。相关研究发现,小脑与纹状体对复杂的手指动作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该类动作模式的长期保持。音乐家长期进行高强度的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形成了高度自动化的动作单元(Doyon et al.,1998),会频繁使用“动作自动化”回路(即小脑和纹状体),因此,可能会改变该回路内的白质纤维束结构。我们在音乐组中发现这一回路内白质纤维结构的平均弥散率增大,这一结果虽不能直接说明白质纤维结构在方向上的改变情况,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结构的变化。本项研究结果提示,音乐训练可能对脑内涉及的白质纤维结构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