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简史
清江画廊所在的长阳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展地质研究工作的地区之一,其研究程度相对较高。20世纪30—5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许杰(1933)、王钰(1945)、尹赞勋(1949)、卢衍豪(1954)、杨敬之和穆恩之(1954)、斯行健(1957)、贾兰坡(1957)及张文堂等(1957,1962)曾先后对该区域各时代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化石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后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冶金地质勘察工程总局中南局601队(1959)对长阳火烧坪铁矿进行了勘探,同年湖北省地质七队完成鄂西秭归-长阳铁矿地质勘探。60—70年代,湖北省地质七队、中国冶金地质勘察工程总局中南局607队、鄂西地质大队等先后对调查区内的长阳小峰垭铁矿、青岗坪铁矿、天柱山汞矿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填图、勘探工作,江汉石油管理局对资丘、长阳清江进行了1∶5万石油地质普查。与此同时,原国家计委地质局航测906队、湖北航测队等还在区内进行了区域性的航磁调查。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先后3次(1959年,1984年,2006年)在区内进行了1∶5万和1:20万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20世纪70年代,湖北地质研究所(赵自强等,1978)牵头对包括长阳在内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二叠纪地层古生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85,1996)先后完成《湖北省区域地质志》《湖北省岩石地层》,这是对全省境内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1967年以来先后多次对三峡和长阳地区各时代地层古生物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汪啸风等,1987,2003,2005),同时还对长阳境内的金、银、铅锌、煤、锰、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论著。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规划和领导下,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又对长阳地区开展了新一轮1:5万地质调查和以铅锌矿为目标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徐瑞春、李江风等(2006)对清江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及防治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著。
对长阳境内的水利资源环境调查早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初期就已经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结合三峡、隔河岩和水布垭大坝的建设,对清江流域和长阳地区的河流作用、水电开发和岩溶水文地质(曹安俊等,2004)、环境、构造地质和地壳稳定性等方面作过大量的调查和评价,编制了大量相应的图件,完成并出版了大量与清江流域地壳稳定性有关的报告和著作,从而确保了90年代以来清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的实施(徐瑞春,2000)。此外,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还组织与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清江的岩溶(沈继方等,1996)和起源与演化及旅游开发(李焰云等,1998)等开展了调查与研究。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等(2013)就长阳清江画廊进行了综合考察,探究了其地质演化历史及地质遗迹特征[1]。
总体来看,长阳清江画廊地区地质研究历史较为久远,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在古人类化石、古生物化石、河流演化、地质地貌特征、地质灾害发育与防治、水利资源环境调查等多方面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为清江画廊区域地质旅游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