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雏形形成

四、雏形形成

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45亿年)开始的燕山造山运动是一次规模最为壮观并造就整体中国大陆地质地貌雏形的造山运动,当然也是影响长阳地区地质地貌的一次最为重要的构造运动。在东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洋从东西两则的双重俯冲作用下而诱发的燕山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遗迹以大规模褶皱、断裂和断陷为特征。此次运动不仅改造了本区内先期所形成的北西西至东西向的褶皱,而且基于南北应力的作用又叠加了本区内近东西向延伸的长阳复式背斜、杨林桥-云台荒复式向斜及马连坪-火烧坪-黄柏山复式向斜,并伴随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及北北西向断裂,如仙女山-都镇湾断裂等因大规模的断陷活动造成的地质遗迹。至白垩纪初期,在燕山运动第三幕的影响下,随着区域地块进一步隆升和沉降,导致东部江汉盆地和西部恩施、建始盆地的形成,从而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的基本格局和地形、地貌的雏形。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Yanshan movement)是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2.1亿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体叫作燕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