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毕珉烽,楚全芝,邓志辉,等.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北端延伸问题探讨[J].地震地质,2012,34(2):294-302.

常宏,金维群,王世昌,等.鄂西清江下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河流演化[J].现代地质,2012,26(1):99-106.

陈品冬,张瑜.洞穴中的精灵——碳酸钙营造的美景[J].博物,2009(4):14-19.

单文.石林——泄露了大地太多太多的秘密[J].中国国家地理,2001(10):34-47.

单之蔷.钙华、梯田——中国的两种珍稀景观[J].中国国家地理,2011(6):22-33.

葛政委,黄柏权.水神向王:清江流域“向王信仰”的人类学阐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6):15-18.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神话考察报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29-34.

郝守刚,梅仕龙.鄂西马西伦达古羊齿(Archaeopetir,macilenta Lesquereux)的再观察[J].古生物学报,1987,29(5):555-564.

何小芊,王晓伟,熊国保,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86-91.

胡晓晶,李江风.清江流域人文景观旅游开发构想[C].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2:225-228

简文星,吴树仁,徐瑞春.湖北长阳半峡背斜岩层应变分析[J].湖北地质,1997,11(1):16-23.

阚如良,李江风,喻继军,等.湖北省清江流域旅游规划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3):87-89.

阚如良,刘晗,冯耕耘.清江画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理论月刊,2014(10):58-61.

雷深涵,华骥,郭峰,等.长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24(1):30-35.

李文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76-77.

李焰云,徐瑞春,李江风.清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0):94-96.

李焰云,徐瑞春,李江风.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刘晗,阚如良.清江画廊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125.

刘守华.廪君与盐水神女神话新解[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1-3,22.

罗伟.鄢志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5,15(2):66-69,90.

吕品,张耀广,李星明.对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4):163-164.

马尚云.打造清江画廊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J].政策,2011(3):24-25.

马尚云.全面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构建加快发展“战略支点”[J].民族大家庭,2009(2):32-34.

彭中勤,李志宏,孟繁松,等.湖北宜昌地区上泥盆统黄家磴组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10,29(7):980-987.

钱丹生,钱若青.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28(2):225-228.

秦良芳.宜昌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长阳南曲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222,224.

秦昭,赵荣生.羚羊峡谷——地缝里的舞台[J].中国国家地理,2014(6):130-141.

沈继方,万军伟,王增银,等.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J].中国岩溶,2000,19(2):8-13.

税晓洁.百变清江——神秘的地理单元[J].中国国家地理,2011(2):138-151.

谈力,李鑫,孙元林.鄂西地区长阳组的时代问题[J].地层学杂志,2011,35(1):8-18.

覃妮娜.盲谷地面河流的“终结者”[J].中国国家地理,2011(10):316-325.

谭满堂,鲁志雄,张嫣.鄂西地区南华系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浅析——以长阳古城锰矿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08-113.

万军伟,晁念英,沈继方,等.瑚北清江罗家坳河间地块岩溶系统碳循环特征[J].中国岩溶,1999,18(2):23-28.

万军伟,沈继方,晁念英.清江半峡地区岩溶洞穴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J].中国岩溶,1997,16(3):81-87.

汪啸风,马尚云,覃万谋,等.寓科学内涵于山水画廊之中的清江长阳人地质公园[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1):79-81.

王丹.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基于长阳“撒叶儿嗬”保护的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5):110-115.

王增银,沈继方,万军伟.清江高坝洲地区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条件[J].地球科学,1998,23(5):90-94.

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等.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1995,20(4):439-444.

王增银,万军伟,姚长宏.清江流域溶洞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1999,18(2):151-158.

韦跃龙,陈伟海.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J].地球学报,2012,33(1):98-110.

吴树仁,陈庆宣,梅应堂,等.鄂西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球学报,1995(2):135-151.

吴树仁,陈庆宣,徐瑞春,等.鄂西清江流域及其邻区地壳稳定性评价[J].地球学报,1996,17(1):1-10.

吴树仁,吴淦国,胡道功,等.鄂西清江上游NE向活动断层束分段分形特征[J].地球学报,1999,20(2):30-37.

吴树仁,徐瑞春,梅应堂,等.鄂西清江中游半峡背斜变形结构及其工程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1996,2(1):55-61.

向敬伟,李江风,王蕾,等.湖北长阳清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7,38(4),561-568.

肖文韬,李俊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69-73.

徐瑞春,徐同海.清江隔河岩水库杨家槽滑坡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9,5(2):2-10.

徐瑞春.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地质[J].人民长江,1992,23(2):18-26.

杨敬之,穆恩之.鄂西长阳宜都一带奥陶纪地层[J].古生物学报,1954,2(1):59-83.

杨敬之.湖北长阳上泥盆统写经寺组中的几个苔藓虫[J].古生物学报,1964,12(1):26-33.

杨松平,赵征,谭华.鄂西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5,27(4):26-29.

杨为民,徐瑞春,吴树仁,等.清江隔河岩库区天池口滑坡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972-977.

杨为民,徐瑞春,吴树仁,等.鄂西清江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蠕滑变形及其稳定性[J].地质通报,2007,26(3):312-320.

姚华舟,汪啸风.关于长阳组建组剖面的问题[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4(1):74.

余汶.湖北西部下寒武统最早期的单板类和腹足类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J].古生物学报,1979,18(3):233-270.

张文堂.湖北西部下寒武系的三叶虫[J].古生物学报,1953,1(3):121-136.

张颖.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49-52.

张振标,王善才.湖北长阳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11(3):230-240.

赵明胜,王约,田景春,等.从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剖析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以鄂西长阳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为例[J].中国地质,2013.40(5):1484-1492.

赵小明,刘圣德,张权绪,等.鄂西长阳南华系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指示意义及地层对比[J].地质学报,2011,85(4):576-585.

赵小明,牛志军,涂兵,等.湖北长阳火烧坪地区1:5万区调成果与主要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27(4):299-306.

赵小明,童金南,姚华舟,等.华南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及其对复苏期生态系的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12):1564-1574.

赵信文,彭轲,金维群,等.鄂西长阳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3):77-82.

赵逊,赵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郑宇飞,曹诗图,刘运.基于“鄂西圈”背景的宜昌城市旅游发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107-110.

钟润生,鄢道平.湖北清江龙潭河水系变迁[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2(4):18-22.

周巍,张立明,韩忠.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资源特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9-93.

朱世学.鄂西南清江流域穴居文化的初步研究——以利川鱼木寨、船头寨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1-6.

朱祥贵,戴曾群,李金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