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构造遗迹
1.断裂构造
公园内断裂构造发育明显,最为主要的是从秭归县荒口延伸至五峰县渔洋关的仙女山-都镇湾断裂,该断裂是从顺剪切型断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中期张剪性活动大约发生在白垩纪初期,晚期则表现为压剪性活动,活动时期在白垩纪和新近纪以后。构造上该断裂呈北北西向斜切长阳地区,将呈东西向延伸的长阳复式背斜分割为两部分,断层线长约80km,呈平直状沿河谷延伸。该断层发育的同时,并发了大量的牵引现象,使断层东、西盘分别向南和向北平移。断裂中段切过鲁家湾—都镇湾沿线,形成宽约1~3km的断裂带,导致西侧的奥陶纪与志留纪地层移位和相互不连续。断裂所穿过的灰岩地层,形成了陡峭的峰丛景观,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即由此形成(图2-4)。
图2-3 香炉石对岸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2.褶皱构造
公园内褶皱发育丰富,主要有长阳复式背斜和向西延伸出来的贺家坪-秀峰桥复式背斜,以及配套产生的杨林桥-云台荒复式向斜和马连坪-火烧坪-黄柏山复式向斜等。其中长阳复式背斜(图2-5)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约40km,南北宽约20km,核部出露南华系,两翼出露有寒武系—二叠系,并发育有多个次一级褶皱。该背斜被仙女山-都镇湾断裂斜切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为长阳复式背斜的主体,西侧为贺家坪-秀峰桥复式背斜。另外,燕山运动晚期发生的高家堰-白氏坪断裂切过长阳复式背斜东北角,导致本区东北角的当阳断陷盆地的形成和盆地内白垩系陆相砂砾岩不整合覆盖在盆地周边的寒武系—志留系之上。
图2-4 仙女山-都镇湾断裂形成的武落钟离山
图2-5 长阳复式背斜核部
马连溪-火烧坪-黄柏山复式向斜位于贺家坪-秀峰桥复式背斜南侧,向斜轴呈南西西向弧形延伸,长约100km,宽近30km,与本区西北侧呈南西西向延伸的杨林桥-云台荒复式向斜汇聚,并封闭于伴峡以东。二者轴部均为下三叠统,两翼由二叠系至奥陶系组成,是影响火烧坪大铁矿富集的主要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