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质地貌遗迹
2025年09月26日
三、地质地貌遗迹
1.岩溶地貌
地质公园内岩溶地貌多分布在长阳复式背斜中。总体表现为峰林—洼地或峰丛—槽谷地貌景观,如峰丛、峰林、岩柱、洼地、槽谷等。进入中三叠世以后长阳地区历经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隆起,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产生了仙女山-都镇湾断裂,在石炭系灰岩中形成了系列直立陡峭的断层崖。其后,经长期的风化剥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和岩溶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的改造,形成了今日所见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典型的石林景观有武落钟离山石林、天柱山石林和方山石林等,典型的溶洞景观有巴王洞、海螺洞、榨洞、灵泉洞、和尚洞等。可谓怪石嶙峋,洞洞传奇。
2.流水地貌
清江是公园内最大的河流,两岸碳酸盐岩广布,除了岩溶地貌发育外,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水地貌:暗河—峡谷—盲谷—瀑布和多级阶地等。前者在公园内方山石林景区常见,如典型的溯源侵蚀峡谷、拂尘瀑、七叠泉、太极泉等;后者以长阳隔河岩-河口段阶地发育比较完整,一般发育有六级阶地。各级阶地从清江河口,经长阳县城至招徕河一带,相对高度逐渐升高,尤其是三级以上阶地升高更为明显,但在上游的恩施河段,阶地的相对高度反倒降低,这种侵蚀基准面变化的特征显示喜马拉雅造山期(始于距今大约6500万年)内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隆升。究其成因,主要为中三叠世以后的地壳运动如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使得长阳地区隆起上升,并遭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外力地质作用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