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有关阿炳的十件事

我所亲历的有关阿炳的十件事

阿炳(华彦钧)是一个从道49年的无锡正一派道士,一个仅读过三年私塾、以《二泉映月》等名曲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杰出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笔者是1944年11月出生,阿炳1950年12月去世时,笔者尚6岁,虽然家住无锡毛梓桥,离阿炳所居住的崇安寺相距甚近,但笔者很少出门。印象较深的是,喜好京剧的家父和房东李老先生(他是天韵社的曲友,善吹笙)闲谈时,说起雷尊殿有个会弹大套琵琶的瞎子阿炳,但笔者从来没有见过他。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上小学期间喜欢并学习琵琶,到了初中,课余时间与三个同样喜欢民族乐器的年轻伙伴,一起参加了无锡华光国乐会,平时排练民乐合奏时,听到过老团员们谈起如何与阿炳交流琴艺,谈起他们帮忙为阿炳录音借胡琴……1960年,笔者报考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琵琶专业,考试时就弹奏了阿炳的《大浪淘沙》。此后,笔者远离无锡,参军进入国防科工委火线文工团过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活,虽然关注过阿炳,读过《瞎子阿炳曲集》,拉过《二泉映月》,弹过《龙船》,但毕竟只是一般性的了解。

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转业回到家乡,后在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市文化馆地处城中公园对门,与市图书馆相邻,三清道观所属火神殿和雷尊殿两殿就近在咫尺,当时道观和殿内都已经没有神像了,大殿改作市中心三阳商店堆货的仓库,朝南三清宝殿精美砖雕的门头尚在,后来估计是为了方便运货卡车的出入,扩建大门时门头全拆除了。其时与雷尊殿一墙之隔,阿炳堂兄火神殿当家华秉钧(华伯扬)的遗孀毛氏还健在,出于对阿炳音乐的仰慕和对其人生的好奇,笔者数次拜访过她,毛氏告诉笔者先前雷斋素开斋期间四乡信众来道观求神的盛况,并告知火神殿和雷尊殿两殿有《拨付依据》,每年道观的香火钱是挨年轮值。也就是说,今年你收,明年我收,以支付道观日常开销。多年来收支方面的不快意使得毛氏对阿炳颇有微词。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重回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高厚永教授,系统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研习结束回锡后,笔者连续参与和主持了无锡地区的民间曲艺、戏曲、民歌、民族器乐等集成工作。在深入基层、深入民间、广泛交结各类艺人,不断学习吴地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不少与阿炳有过直接交往的人:有发现、抢救、研究阿炳的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曹安和,有华光国乐会的老民乐人如马少初(二胡)、李永仁(扬琴)、钱世辰(大胡)、黄宏若(竹笛)、王仲丙(琵琶、阮)等。其间,笔者与祝世匡和黎松寿接触最多,他们两人是1950年9月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先生录二胡时在场,祝先生录二胡、琵琶时两次都在场。此外,笔者还利用参加专业会议或上门拜访的机会,多次向无锡籍老一辈著名音乐家钱仁康、吉联抗、秦鹏章等名家学习和讨教,多次通过往来书信了解他们在锡期间所知晓阿炳的一些情况。

笔者结识了“说因果”(后改名为无锡评曲)的老艺人平汉良、吴汉臣、冯天音等,重点采访过崇安寺“说因果”的前辈凌俊峰、陆素珍夫妇和锡剧老辈名家梅兰珍、王彬彬,以及阿炳出生地东亭镇的唱山歌大王钱阿福等。

无锡市的道教音乐集成开始于1987年,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汇聚了无锡地区火神殿、水濂道院、铁索观、明阳观等主要宫观里最有影响的道乐高手,如王士贤、许鹤昆、谢濂山、伍一鸣、伍鼎初、赵锡钧等年龄都在70岁上下的20多位道长,分别于1990年、1991年、1992年、1995年组织了四次有规模的集中采录。在这些身手不凡的道士中,有的曾经与阿炳同做斋事于一堂,有的自幼从道后常常看见“公”(他们对阿炳的尊称)演奏道乐、主持道场、说唱新闻,还有的进观做小道士期间,经常要帮“公”拷酒、买烟,而且能够听懂“公”用胡琴拉出喊他的声音。他们演奏道乐时有的道士常会让阿炳猜“这鼓段是啥人敲的?”“梆胡是啥人拉的?”阿炳从来没有猜错过。素有“南鼓王”之美称的明阳观道乐客师朱勤甫,笔者认识得比较早,得缘于和笔者同样喜欢民乐的大哥,笔者也因此很早就熟悉了朱勤甫擅长吹竹笛的、也做过道士的二儿子朱寿庆。勤甫老先生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每逢回家探亲或者从老家张泾有什么事到市里来,一般都到笔者家歇息。此外,笔者也在与原天韵社沈养卿的后人等的交往中,不时听他们谈及阿炳的一些传闻。

关于阿炳,两位发现和抢救,并为他录音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曹安和功不可没。另外,如果没有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吕骥,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听到了阿炳的音乐,发现了这“也不是一般的二胡音乐,而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之一”[1],从而向唱片社推荐,“制成唱片,广泛发行”[2],《二泉映月》还可能“只是当作一般民间音乐资料珍品,收藏在资料室”[3],也许永远默默无闻!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名扬四海,世界多个国家的一流交响乐团,都来演奏的、经典的东方名曲,以及在国内几近家喻户晓的阿炳了。

阿炳音乐和《瞎子阿炳曲集》问世近70多年来,“阿炳热”持续不断,除了对其音乐的介绍研究之外,几乎所有的领域如电影,电视,戏曲,文学,诗歌,芭蕾舞剧,民族舞剧、歌剧……都表现过阿炳,其间关于阿炳的不凡人生更是多重考证,说法无数,翻来覆去,且有随意杜撰,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沽名钓誉者。

阿炳生前绝非名人。他年轻时因道乐演奏技艺高超,在无锡道教界小有名气,社会上一些民乐爱好者喜欢或敬佩他的琴艺与他时有交往(只是少数人)。中晚年落魄后的阿炳,以说新闻和街头卖唱成了无锡地界上之一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沙陆墟、徐叔豪、幽苓、小律等文人,在本地《人报》《晓报》《新锡日报》等刊物上写过他,这些文章尽管篇幅不大,但确实都是看到、听到、想到的,是有感而发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报纸真接地气,不管你是富人、穷人、大人物、小人物,哪怕是叫花子,只要有与众不同之处,多少都能留下些踪迹。好一幅江南无锡民俗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