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炳之生平
就阿炳的生年、出身、道籍等方面,曾出现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本文并不对此细述,只是觉得有些是误传,有些则为顺应某种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气候,有些亦不排除是出于个人杜撰。
1893年农历七月初九,阿炳生于江苏无锡,按照当时的说法,排八字先生认为阿炳的生辰八字五行缺火,遂从“南方丙丁火”中取“丙”添“火”字旁为他取名“阿炳”以讨吉利。阿炳3岁那年,江西龙虎山六十一代张天师张元旭来无锡巡幸,应其父所求,天师为阿炳赐名——彦钧。
阿炳的生父即为本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华清和号雪梅,无锡东亭人。其母吴氏,原系秦姓寡妇家,以帮佣为生。华清和与吴氏只是同居,生了阿炳不久吴氏迫于生活之重压,即离开了人世。其父把他送到老家东亭乡春合村小泗房的族弟媳处,抚养至8岁时(虚龄)华清和把阿炳带回雷尊殿,阿炳开始从道学艺。
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传入无锡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之前,按照道教的法派,无锡地区正一、全真都有,然从道院规模,道徒人数和社会影响来看,无疑正一派占主要位置。以符箓斋醮为特色,奉持《正一经》,兼用《上清经箓》《灵宝经箓》《三皇经》的正一法派,延续到清代分为西河派系与天师派系两字辈。华清和隶属正一派天师字辈。
无锡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生子,一般都是自幼从道,且世代相传。从阿炳3岁时,华清和就请张天师赐道名,很明显,他早就有意让阿炳承裘他的衣钵。
正一派道士素以吹、弹、打、拉、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在斋醮法事中他们用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不断更换,灵活组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召神遣将、声势磅礴的场面,镇压邪魔、剑拔弩张的威风,盼望风调雨顺、求福祈愿的心情,以及清静无为、仙界缥缈的意境。华清和以精通道乐而名闻全城,尤精琵琶,素有“铁手琵琶”之美称,应该说是华清和良好的音乐修养,奠定了阿炳早初学艺最坚实的基础。
华彦钧有被议出道门沦为吹鼓手,又被赶出吹鼓手行列,堕落至社会最底层,以卖艺行乞为生之说。[1]其实阿炳一生从没有离开过道院,他8岁进雷尊殿当小道士,30多岁双目失明。失明之前阿炳曾主持道院忏务,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至于后来他染上吸毒宿娼之恶习,经济上才入不敷出。失明之后,阿炳不能接忏,遵照“祖遗”雷尊殿当家华清和与火神殿当家顾秋庭在《拨付依据》(1924年)共立“挨年轮值之雷尊殿香汛”,适逢阿炳收香汛时,他仍以当家道士身份主持雷斋素,会坐在殿前桌子中间等候香客收取香钱。[2]阿炳即使在串巷走户流落街头以卖艺求生时,也并没有忘记自己还是雷尊殿的当家主持,是有过“一定身份”的人,而与一般行乞艺人不同。阿炳学道而起,从道而终。1950年12月患病身亡。他是身着“鹤氅”,头上梳着道士发髻,按雷尊殿当家道士身份和待遇,供奉着由道人施泉根书写的“先祖师华彦钧霞灵位”葬在只有道士才能安葬的城西灿山“一和山房”墓地圈内。[3]目前我们还能见到,就在阿炳去世前一个月,1950年11月7日,他向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税务局,缴纳字第8058号的《地价税缴款书》,上缴住址:图书馆路32号(雷尊殿)税款壹拾壹万玖仟肆佰陆拾元(旧币)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