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华光国乐会

八、华光国乐会

1980年华光国乐会恢复合影(前排左八李永仁,左七祝世匡,左六马少初,左五钱世辰,第四排右一钱铁民)

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无锡市的民乐爱好者,取“中华之光”之意,成立了华光国乐会,并于1948年3月报无锡县政府正式注册。笔者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入乐会的,得知杨荫浏、曹安和作为乐会的指导和大家关系很密切,主要团员祝世匡、马少初、黎松寿、钱世辰、王仲丙、黄宏若等又都和阿炳有过交往。祝先生、黎先生姑且不说,三四十年代无锡地区流行广东音乐,阿炳特别喜欢,华光演出时他都会来听,一曲《鸟投林》尤让阿炳入迷,担任粤胡主奏的马少初先生就在琴上把着阿炳的手指,一句句教他拉出千转百回的鸟鸣声。李永仁的扬琴以演奏广东音乐见长,阿炳就从他那里学了好几首粤曲。

1948年华光国乐会申办社团登记资料

1980年,笔者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主持了华光国乐会的恢复工作,当时20多位老先生都健在,我们排练演出了乐会一些保留曲目,尽管荒疏了十多年,广东音乐奏起来仍然粤味浓浓。谈及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暑期回家乡为阿炳录音之事,没有胡琴,国乐会的钱世辰、祝世匡、黄宏若三人就从中兴乐器店华炳康(三胖)老板那里借了一把竹筒胡琴给阿炳。华炳康笔者认识,他中等个子,胖墩墩,总是笑眯眯的,成天围着粘着胶水和油漆的围兜,店里的乐器大都是他自己做的。平时笔者放学回家路过中兴,总喜欢走进店里看他做琴、修琴,或者听进店买乐器的乐友试琴。

1982年7月华光国乐会演奏粤曲《娱乐升平》

钱世辰1907年生,高商毕业,为人正直厚道,他在团里演奏大胡,1960年,笔者报考南京艺术学院附中时,初、复试先生都陪在笔者身边,他告诉过笔者:“录音之后是我一个人到阿炳那里取了这把胡琴送还店里的,因为当初说好是借的,后来这把琴就不知去向了。”2005年,阿炳故居开馆前,笔者向华光老团员详细询问了胡琴的质地、形制、大小尺寸之后,请梅村古月琴坊制琴名师万其兴仿造了一把竹筒胡琴陈列于馆内(同年无锡道教音乐馆筹备时,笔者请万其兴再仿造了一把)。

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等曲的竹筒胡琴(仿制)

华光国乐会的老团员与阿炳的交往不仅仅在艺术上,鉴于团员一般都为城市中产阶层如医生教师、职员、小业主等,生活上吃用不愁。所以时遇阿炳还多少会给些接济。1986年9月,为了进一步了解江南牌子曲和借云馆小唱等事,笔者到北京请教曹安和先生,先生告诉笔者一件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曹先生说:“录音后知道阿炳生活困难,杨先生就给阿炳寄过四五十万圆钱(旧币),华光国乐会的团员来信说,阿炳的事情请杨先生放心,由我们来管吧。平时马少初、钱世辰等都不时送些钱给阿炳的,隔了一段时间杨先生去信再次准备寄些钱给阿炳时,华光团员来信说不用寄了,阿炳已经去世了。”

华光国乐会当时在苏南地区是支有影响的民乐社团,他们与苏州、上海等邻近城市的民乐界时有交流,团员王仲丙(阮)、薛金炎(作曲)、杨竟炎(竹笛)等先后走上专业演奏和教育岗位,成了有一定影响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