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炳之故居

三、阿炳之故居

2007年5月3日,在位于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南部,图书馆钟楼东侧的阿炳故居,经过三年多论证、修缮、布展之后,终于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炳纪念馆”的名义正式开馆了。开馆的阿炳故居占地1800平方米,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预计投入5000万元。“阿炳纪念馆”由李岚清同志题字。馆内共分五个展陈厅,分别为一号生平厅、二号音乐成就厅、三号生前起居厅、四号音乐赏析厅和五号无锡道教音乐文化厅。阿炳故居之修复,可说是文物修复史上的一个创举,无锡市人民政府,尤其是崇安区人民政府,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一座已经严重腐坏、风雨中随时都会倒塌的破瓦房,要“原样保留”“以旧修旧”谈何容易!修复中他们采取了罕见的举动,将一根根不锈钢丝嵌入砖与砖之间,并在缝隙处用针筒注入胶水;为了“揭顶换椽”,将房顶整体卸除再合上,再卸除再合上,将拆下的砖瓦和木材编号,可以用的放在原位,不可用的要找来同年代同质地的代替……

2007年5月阿炳纪念馆开馆第二天

阿炳8岁从道,57岁去世,一生没有离开过雷尊殿,据史料记载,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洞虚宫重建于城中大市桥静慧寺左(今图书馆路),其宫观规模,明代就有三清、玉皇、雷尊、七元、真武、三官、太乙、长生等八殿和魁星、玄都、涵碧、吟仙诸楼阁。历史上曾因战乱、火灾而毁废达四五次之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重建了三清殿及下设灵官、火神、雷尊、长生、祖师五所道院。1941年《无锡报》载:“图书馆前雷尊殿,今年由阿炳值年经营,阿炳因该殿年久失修,雷神像坏,故特募捐重修,由邑人王君、李君等捐助,已将头门修葺一新,雷尊神像亦重塑……”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有雷尊殿、火神殿、玉皇殿等旧址,如今这三座旧址都得以保留,有的复修、有的重建。

开馆后的“阿炳纪念馆”有三件展品笔者以为颇为珍贵:

2007年4月,日本友人笹本二郎(左二)在给阿炳纪念馆捐赠有关资料的捐赠书上签字

其一,阿炳当年录音之琵琶,诚如前述,该器为曹安和先生所有,先生特别钟爱此琴,要给外宾演出时才舍得拿出来。陈泽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师从曹安和先生学习琴艺,师生情谊甚笃。1989年,84岁的曹安和,将这把琵琶赠送给了他。自此,陈先生抱着此琴出访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先前曾经有个台湾人想要重金收购,被曹安和先生拒绝了。2001年,笔者与陈先生在沪一起参加“汪昱庭琵琶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陈就带着此琴,商谈中先生希望这把琵琶有个好的归宿,以告慰恩师,告慰阿炳。

2005年6月,陈泽先生携琴来锡,亲自把它捐赠给了崇安区,存在阿炳故居之内,震响着阿炳所弹《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名曲的琵琶,重回了故里。

1952年万叶书店初版的《瞎子阿炳曲集》,封面小纸条乃日本友人笹本二郎亲笔赠呈字迹

其二,《瞎子阿炳曲集》初版,该书为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1952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阿炳曲集》有数十种版本,仅自初版至1964年就印刷了11次之多,然事隔半个多世纪,再要寻觅初版,已经颇为艰难了,是一位钟情于阿炳音乐的日本友人笹本二郎先生,听说阿炳故居不日将要修复开放,于2007年4月风尘仆仆从日本带着他数十年来所珍藏的初版曲谱、音带、节目单等有关阿炳的资料,前来无锡捐赠于阿炳故居。

笹本先生为日本相模原市人,身为中国音乐爱好会会长的他,经营着一家和音乐出版事业有关联的公司,他曾多次前来无锡,并自习二胡,他无论作为一个《二泉映月》的超级迷,还是作为中国音乐的超级迷,都为促进中、日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07年阿炳纪念馆开馆时雷尊殿东墙布置的道乐演奏照片

其三,雷尊殿里的老照片。

走进故居,在重建雷尊殿的东墙上,一眼就可以看见玻璃陈列橱内张挂着一张张彩色照片,这些照片展示着无锡道教音乐代表性乐种的演奏场面,有梵音(十番鼓),有锣鼓(十番锣鼓),有腔口,有铙钹曲等,阿炳自进道院至临终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些音乐,这种场面亦是阿炳最熟悉不过的,他自己常置身其中,或击鼓或弹弦或拉琴或引吭高歌,锡派道教音乐犹如肥沃的土壤,犹如乳汁一般滋润着他,哺育着他,并奠定了他艺术创造的深厚传统修养和技术基础,使阿炳自幼对民族民间音乐怀有极为深沉的爱,亦是这些音乐中那弱奏若行云流水,强奏若雷霆万钧的意境和形象,影响着阿炳在作品中表现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抗争,以及渴望美好生活,以寻求精神慰藉的深刻内涵。

这些照片是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主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无锡道教音乐集成时拍摄的。奏乐场面中的道士,当时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个个都是锡城正一派的道乐高手,其中有5人还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南地区一支最富生气且奏艺精湛的道乐演奏班子、素有“十不拆”之称的重要成员。他们有的来自火神殿,有的来自水濂道院,有的来自明阳观,有的亦来自泰伯庙和铁索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与阿炳同做道场于一室,都曾与阿炳共奏过梵音锣鼓;1921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著名小提琴爱希汉,不远万里,两次来锡聆听他们演奏的梵音锣鼓音乐;1947年,他们赴沪灌制锡派道乐唱片;民国36年(1947年)雷尊殿无极坛做罗天大醮,“十不拆”还把华先生(阿炳)请上鼓位,激情演奏了粗细丝竹锣鼓曲《十八拍》……

道乐客师,除一位阿炳喊他叫“小墨子”(其父尤墨坪为火神殿道士,与阿炳同辈)的尤武忠尚健在之外,其余都已仙逝。如今他们又都回到了雷尊殿,回到了他们所尊敬、所熟悉的华先生身旁,又可以陪伴着“公”一起围坐于忏堂,在道教所构筑的神仙乐园里,演奏他们深爱的音乐,吹一曲《将军令》,敲一套《万花灯》,拉一首《醉仙戏》,同唱《赞三宝》……

雷尊殿东墙上的照片中的他们是王士贤、伍一鸣、伍鼎初、谢濂山、许鹤昆、赵锡钧、朱寿庆、奚裕生、顾福昌、朱嘉宇……

阿炳是无锡正一道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吟唱。

2017年6月钱铁民在雷尊殿前介绍阿炳与无锡正一派道乐

锣鼓梵音演奏会节目单

无锡道教音乐“十不拆”部分名手

【注释】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曹安和音乐生涯》,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2]1990年据火神殿客师许鹤昆回忆。

[3]1991年据尤武忠回忆。

[4]1980年据祝世匡回忆。

[5]胡琦:《记忆中的瞎子阿炳——黎松寿教授访谈(上)》,《无锡日报》,2007年4月30日A7版。

[6]祝世匡:《〈二泉映月〉的定名经过》,《无锡报》,1979年8月14日。

[7]华钰麟:《我所了解的瞎子阿炳十个谜之二》,《无锡新周刊》,2007年4月30日A8版。

[8]胡琦:《记忆中的瞎子阿炳——黎松寿教授访谈(上)》,《无锡日报》,2007年4月30日A7版。

[9]李岚清:《我国民族音乐的奇才——我心目中的阿炳》,《人民音乐》,2007年第3期。

[10]黎松寿,张伯祎:《阿炳传略》,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1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阿炳曲集:简谱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第6页。

[12]《无锡新周刊》,2007年4月30日A8版。

[13]阿炳艺术成就国际研讨会组委会编:《阿炳论——民间音乐家阿炳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