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尊殿故居
在无锡城中心有一座佛、道同存的崇安寺,崇安寺往东约200米,便是当年小道士阿炳栖身的雷尊殿。这座当地道教枢纽中心洞虚宫三清宝殿的子殿,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兴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也就是华彦钧出生前19年的时候,洞虚宫重新修建。重建的洞虚宫三清古殿,设灵官、火神、雷尊、长生、祖师五所道院。其中雷尊与火神毗邻,由同一山门进出。踏进门额上镌有“古三清殿”四字的山门,踱过一条石板甬,向左是火神殿,往右就是雷尊殿了。

1995年前的阿炳故居东墙
雷尊殿的中央神龛内供有“雷公”“电母”两尊一人多高的主神像。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道教在无锡颇为盛行,以至于许多活动融合为民间习俗。每年农历六月是雷尊殿的“香汛”,当地称为“雷斋素”,届时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前来祈祷消灾避祸,免除雷击,雷尊殿犹如过节一般热闹。
阿炳虚龄8岁那年进雷尊殿当小道士,26岁时接替华清和主持道院忏务并成为苏南正一道派当家,他写檄文,画符箓掐诀念咒,步罡踏斗,建坛请神无不通晓,特别是雷尊殿做道场演奏“梵音”“锣鼓”律音纯正,古朴典雅,更在城里诸道观中技高一筹。阿炳双目失明后,虽然不能再主持道院斋事,但轮到阿炳收香汛时,他仍以雷尊殿当家道士身份主持“雷斋素”。据1930年的《无锡年鉴》宗教部分记叙:雷尊殿,址崇安寺。主持阿炳,常住院一人,有房三间。1941年的《无锡》载:“图书馆前雷尊殿,今年由街头艺人瞎子阿炳值年经营,阿炳因该殿年久失修,雷神像坏,故特募捐重修……”

2005年郭一在修建中的阿炳故居现场
据现在还在世的火神殿、水濂道院老道士尤武忠、王士贤等人回忆:1947年,一次雷尊殿做四日谢天大忏,当时聚集了无锡地区各宫观素负盛名的“十不拆”,明阳观来了朱勤甫(鼓、板胡)、灵宫殿来了王云坡(琵琶)、火神殿来了尤墨坪(三弦)等。瞎子阿炳应邀与他们一起演奏,他被扶上了鼓位。阿炳异常兴奋,他从容地摸了一下板鼓、同鼓的位置,又摸了桌边的星(双磬)、各(木鱼)、汤(七钹),提起鼓槌“
……”一套粗细丝竹锣鼓曲《十八拍》开始了。阿炳司鼓气势轩昂,明暗浓淡,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高手们配合默契,丝丝入扣,赢得了满堂喝彩。演奏结束后,“十不拆”们无不为阿炳的高超技艺而折服。
1950年夏,杨荫浏、曹安和教授就是在破败的雷尊殿偏房中找到了阿炳并为他录音,留下了阿炳的六首传世名作。同年12月,阿炳在雷尊殿病故。阿炳一生在雷尊殿经历了学艺、从艺、卖艺等不同生活历程,活了近半个世纪。

2007年阿炳纪念馆开馆雷尊殿道乐演奏
1989年,无锡市人文景观研讨会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在原雷尊殿处修复阿炳故居,由于多种原因未成现实。而且雷尊殿原址内四家居民住户由于无房可迁,仍住在多年失修的旧房之中。去年11月,参加“华彦钧(阿炳)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6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到崇安寺,也只能从外观上观看阿炳的故居。值得欣慰的是,据今年2月8日《无锡日报》报道,在无锡市人民政府元月24日发布的全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阿炳故居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位列第一,想必不久这座貌不惊人的旧屋,将又会再现当年车来人往的盛景,那当然不再是农历六月的“雷斋素”,而是一群深深为阿炳的艺术生涯而感动,敬慕阿炳的杰出艺术才能,争睹并缅怀这位盲人民间音乐家生活过的方寸土地的人们。

2010年钱铁民在无锡民族音乐博物馆介绍阿炳二胡、琵琶名曲

无锡道教音乐馆

1992年钱铁民(左一)、马珍媛(左四)在铁索观采访道乐
【注释】
[1]此文发表于《音乐生活报》,1994年3月4日第一版面,此处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