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琵琶捐赠

陈泽民捐赠的琵琶
2001年9月,笔者在沪参加由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汪昱庭琵琶艺术学术研讨会,会上结识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泽民先生。先生让笔者看他的一把红木琵琶,说这是他的导师曹安和送给他的,这把琵琶就是当年曹先生借给阿炳录音的琴。陈先生十分珍爱,出国演出或者重要教育场合他才用这把琴。陈先生告诉笔者,曹安和老师对他说,曾有境外友人要出高价收购此琴,曹先生没有同意。他听说无锡修复了阿炳故居,希望借此机会捐赠,一则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二则也是对恩师曹先生有个交代。陈先生当时听说的是无锡东亭镇有个阿炳故居,笔者告诉他,东亭本来已经没有阿炳生活过的地方了,他所听说的故居是1993年市里为了召开纪念阿炳10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而由当地政府在春合村重新设计建成的一栋三开间的民舍,以当阿炳的出生地。笔者对他说:“陈先生,阿炳留世或者用过的东西可能就此一件了,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政府已经在着手修复阿炳从道终身的雷尊殿,并把他作为阿炳纪念馆。这把琴这么有意义,在故居修复快完成时我会告知你,无锡这里我预先请示有关单位,邀请你过来举办一个捐赠仪式。”

2005年6月17日,陈泽民夫妇(后排左四、前排左一)和黎松寿夫妇(后排左五、前排左二)等在阿炳琵琶捐赠仪式上合影
2005年初夏,崇安区人民政府正式邀请陈泽民先生来锡,6月17日上午在区政府大楼,隆重举办了阿炳琵琶回归捐赠仪式,会上陈先生做了非常生动且很简洁的发言,黎松寿先生也出席会议并讲了话,笔者则用这把琵琶演奏了一曲《大浪淘沙》。自此,这把名琴成了阿炳故居的镇馆之宝。

2005年6月钱铁民在阿炳琵琶捐赠会上演奏《大浪淘沙》
琵琶捐赠尚有一个小插曲,陈泽民夫妇来锡当天上午,笔者陪他俩去游太湖,突然接到区委宣传部李部长的电话,他对笔者说:“黎松寿看到琵琶了,先生说这把琴是假的,明天就要举办捐赠仪式了,通知都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他的语气十分着急。笔者当即回复他:“请放心,琵琶肯定是真的!至于具体情况,待陈泽民老师回宾馆后当面对黎先生讲吧!”
陈先生学识渊博,为人非常低调,待人特别诚恳,广受大家尊敬,口碑非常好。在等待捐赠期间,他不愿意“兴师动众”,甚至多次对笔者说,趁他有机会回上海老家途经无锡时,让笔者到无锡火车站站台上去取琴,由笔者代他捐给阿炳故居。
中午我们回到宾馆,陈老师等黎先生午休起床后,拿着琵琶到他房间,当面讲清了此琴的来龙去脉,特别就黎先生提出的“这把琵琶的品不对”,陈老师说:“这把琴原来是四相十三品,录音后曹先生回音研所,为了适应教育和演奏当时的一些琵琶曲加了几个品。”事情说清楚,黎先生也释然了。其实,1950年录琵琶曲那天黎先生并没有在场。

2007年6月钱铁民(左三)与陈泽民夫妇在阿炳墓前
捐赠仪式结束第二天,陈泽民夫妇回北京。第三天,笔者又接到区委宣传部的电话,说是黎老师的太太曹女士看到《无锡日报》的报道后很生气,来电责问报社编辑部,甚至要求上级部门处分撰稿的记者,曹太太说她看到了《无锡日报》有关这次活动的新闻报道,把当年阿炳录音时,在场的她的名字漏写了,她说:“海外有朋友看到这次新闻报道没有我的名字,还以为我不在人世了。”为此,她非常生气。
笔者即与黎先生通话,告诉他新闻稿的有些内容是笔者提供给记者的,当时只讲了录音在场时从事音乐工作人员的名单,希望黎太太谅解。
另外,陈泽民先生就当年为阿炳录音一事曾经问过笔者,他问发表在台湾《北市国乐》刊物上的《关于阿炳》一文中阿炳录音的时间、地点资料来自何处,笔者告诉他来源于黎松寿的介绍。陈先生自己就这个问题专门撰写了《1951年阿炳录音纪实》一文,文中他根据曹安和老师回忆的当年的录音情况提出三点分析:一、录音时间应该是下午;二、录制《二泉映月》开始时户外下雨;三、胡琴、琵琶曲同一天录的,琵琶曲在先,胡琴曲在后。这与黎松寿所提供的时间有出入了。就此问题笔者曾经请教过录音在场的祝世匡老师,祝先生对笔者说:“录音是有两次,前后相隔数天,第一次录二胡在三圣阁,是黎松寿岳父在佛教会做事的曹培灵提出来的,原因是三圣阁离阿炳家近。第二次录琵琶是下午,隔天前就在曹安和盛巷的家里说好的,那里离雷尊殿也很近,录音时外面下雨。”
陈泽民夫妇2007年又来过一次无锡,笔者陪他参观了已经修建好并正式开馆的阿炳纪念馆,陈先生和他太太都很高兴,笔者感觉到陈先生就曹师所赠琵琶一事心里踏实了。他还就琵琶搁置的方式提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