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两位前辈
祝世匡(1915—2004)和黎松寿(1921—2010)是无锡非常有影响的民乐前辈,他们挚爱民乐一生,分别在沈阳音乐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任过教,对阿炳音乐的抢救和普及都做出很大的贡献,是笔者敬慕的老师。笔者和他们二人相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祝老师接触更多。出身于望族的祝先生年轻时就读过苏州美专、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他着迷于中西音乐,尤擅琵琶、胡琴,拿现在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超级“乐痴”。据笔者所知,祝老是与阿炳交往最多、交情最深的民乐人之一。无怪本邑老报人华钰麟曾撰文《我所了解的瞎子阿炳十个谜》之七[17]说:“阿炳有两位挚友,抗战前是杨荫浏,抗战后就是祝世匡。”
《无锡报》1979年8月14日发表祝世匡先生的署名文《二泉映月定名的经过》,讲述清楚,言之有理,广为学界所认可。

祝世匡

1986年钱铁民(左三)召开有关阿炳座谈会(左四祝世匡,左二王汝霖)

1994年3月秦鹏章与台湾朋友陈绍箕前来无锡与华光国乐会交流,钱铁民(左二)与祝世匡(左一)演奏江南丝竹《三六》
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文学界、戏剧界对阿炳的事迹兴趣甚浓,有在电视剧写华清和与二少奶奶偷情生了阿炳,有剧本在“琴辨”一折把阿炳神化,说他凭听音就能断定唐朝古琴的真伪,又有把阿炳说成为一个抗日英雄等。一家著名媒体来锡召集相关人员开座谈会,要了解阿炳的情况,祝世匡先生应邀与会,会上从头至尾他一言不发,有人请他,“祝老师你讲几句吧”,他只是微笑一下仍不吭声。会后笔者问他:“祝老师,你怎么不发言呢?”先生轻轻一笑说道:“他们讲的阿炳我不认识,我要讲的阿炳他们肯定不要听啊。”
“文革”后期黎先生常回无锡,每次我们三人总会碰头,每每谈及阿炳的一些情况时,黎先生总会随口询问祝先生:“是不是这样啊?”黎先生对笔者说过,“阿炳的事情祝先生最清楚”,这也许与1949年前,黎先生还在南京铁路段工作,接近阿炳的机会少有关。
认识祝世匡的乐友通常都会觉得祝老师不善言表,其实,他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乐不相合不动手”的人。遇上他认为可谈可合乐者,先生可是侃侃而谈,合乐不休之人啊!笔者曾就华光国乐会1949年前尝试民族乐器的改良如阮、笛等采访过他,先生足足谈了三小时没有停歇。

2000年钱铁民(左一)与秦鹏章(左二)
笔者和黎松寿先生相识是祝老师介绍的,当初,笔者有关五弦琵琶改革的文章,就是请他寄给杨荫浏征求意见的,黎先生为人很热情,他是和阿炳有20多年亦师亦友交往关系的忘年好友。“文革”刚结束不久,黎先生因为要创作有关阿炳题材的文艺作品,希望笔者在无锡收集“文革”中批判阿炳的资料,笔者借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小报文章居多),当时没有复印条件,笔者就一份份手抄了寄给他。我们之间经常通信联系,黎先生需要用批判阿炳什么方面的内容,笔者就通过乐友或文化和媒体圈内的朋友为他收集。记得当时在文化部门工作的沈源和袁志城两位先生给过笔者较多资料,他们在“文革”中自己写过,也保存了一些。一旦资料拿到手后,笔者常常是连夜抄写以便尽快寄发给黎老师。不久,黎先生带上北京《十月》月刊的作家刑富源前来无锡考察,是笔者联系了一辆吉普车,和在文联工作的袁志城一起陪同参观了包括阿炳墓葬地在内的好几个地方。后来电影剧本在《十月》杂志发表了,署名是邢富源和黎松寿。

2008年12月钱铁民(左一)与黎松寿(左二)参加阿炳艺术论坛时合影
2000年春末的一天,笔者接到市教育局的来电,询问黎松寿的联系方式,说有人要找他,后来笔者才知道是退休后的李岚清副总理要找他了解阿炳的情况。
笔者从结识黎先生起,很少看到他拉琴。二胡爱好者许斌魁先生的女儿曾拜黎先生为师,许先生告诉笔者,他曾经在南京黎先生家住过一个多星期,没有听到黎老师拉过胡琴。1982年10月,黎先生回无锡,一天黄昏笔者准备了些大闸蟹,约请祝世匡在内的五六位老年乐友,在笔者周师弄特号老家小聚。笔者的老父亲兴致甚高,也一起参加了聚餐,大家边吃边聊谈兴很浓。饭后,祝先生拉胡琴,笔者弹琵琶,两人奏了一曲《行街》。黎先生拿起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的片段,作为多年与阿炳相处的朋友,又是在杨荫浏面前极力推荐为阿炳录音者,曲子出来后还与储师竹老师一起为阿炳的胡琴曲拟订弓指法,黎先生演奏的《二泉映月》十分到位,他感悟到了阿炳拉琴的神韵,仿佛触摸到了阿炳的苦难心灵,笔者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家父听后连声赞好:“有味道,有味道!”
黎松寿1951年5月在《晓报》发表连载文章《江南民间艺人小传——瞎子阿炳》(有说此文发表于1950年5月,显然是日期弄错了,当时尚没有录音),文章分阿炳是道士世家、双目失明改做街头艺人、敢说敢唱骂汉奸、作者和阿炳的相识经过、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又名《听宋》)等15个章回,此文引起了无锡市民的热议,影响甚广。黎松寿先生终身为介绍阿炳的艺术成就辛劳不止,据悉,黎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动笔整理有关阿炳编年的书稿,希望这些珍贵的资料有机会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