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 交

二、相 交

天韵社是无锡地区起始于明天启崇祯年间,有着悠久历史的音乐社团。杨荫浏师从身为天韵社社长的吴畹卿,乃是当时全国颇具影响的知名曲师。吴畹卿教授少年杨荫浏昆曲、琵琶、三弦、古琴等唱奏技术,也许是受道士阿炳的影响,杨荫浏对道教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并没有真正与阿炳中断交往,而是时不时地向包括阿炳在内的其他许多道士,民间吹鼓手等学习多种器乐的合奏。

杨荫浏在1920—1930年这段时间,师从美国传教士郝路义女士学习西洋作曲技术,他做过中小学校的老师,信过基督教。1936—1937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教中国音乐史课。先生没有忘记阿炳,他利用回锡的机会,多次去看望阿炳并与他交流,其时40多岁的阿炳因年轻时生活方面的不检点——吸毒、嫖娼,已经双目失明了。1937年春,杨荫浏与阿炳见面,阿炳“要我拨着他的手指,使他在琵琶上摸索到‘将军令’曲中‘撤鼓’的弹奏方法”[4]

同年,杨荫浏经无锡正一派道乐名家阚献之、朱勤甫、邬俊峰等协助,搜集到了数十首锡派道教音乐抄本。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杨荫浏任国立音乐院的教授,还兼任国立礼乐馆,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等单位的音乐教育工作。1947年,当无锡道教界素有“十不拆”之美称的道乐高手阚献之、朱勤甫、邬俊峰、王士贤、谢濂山、尤墨坪、赵锡钧、伍鼎初等,应上海有位精通昆曲、京剧、击鼓艺术的红豆馆主溥西园和上海银行界的邀请,行将赴沪演出“梵音”“锣鼓”之前,锡派道乐聘请杨荫浏作为顾问,帮助他们排练道乐,杨先生特意把阿炳请来旁听,流落街头,贫病交加多年的阿炳听后感慨万千,他对杨荫浏说:“我听着听着,仿佛在和大家一同演奏,以前乐事,重上心头,真是不可多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