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to Module 2
(1)Auguste Rodin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成为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是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他于1917年11月17日逝世。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 Belleuse)的助手,他还曾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罗丹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他的含有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他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罗丹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的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槛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一生,同时亦是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而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们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2)《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青铜时代》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的状态,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派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他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加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被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做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被米开朗基罗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性身体。他请一个身材健美的年轻士兵给他做模特儿。最初,他把这个雕像做成:一名男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他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抬头呆望着,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这一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这座雕像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但是,在展览会上它却失败了。之后,范·拉斯布尔鼓励罗丹,并建议他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罗丹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身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这座雕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可是,《青铜时代》一经展出就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3)《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青铜,208.5厘米×239厘米×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于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它以恢宏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极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它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它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14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19世纪后叶,为纪念这六位壮烈牺牲的市民,加莱城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建立这一纪念群雕。罗丹以真实手法创作了这一组历史人物,赋予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坚定者、有绝望者、有听其自然者等。
(4)《思想者》
《思想者》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眉头紧皱,手臂托腮,躯干低俯,下肢弯曲,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蜷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
《思想者》于1904年在沙龙上展出,但这个巨大的雕像使罗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美术学院、法兰西学院的支持者们称它为“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筹集了15万法郎买下了这座塑像作为对反对派的答复。他们把塑像赠给巴黎市,准备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断定市政厅不会允许把《思想者》竖立在巴黎市内的,但是对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罗丹同意退回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再加利息,市政厅则接受这座《思想者》并将它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感到了安慰,这将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内公共广场上的作品,同时美术部购买了一件《思想者》的复制品,并作为礼物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铜像安放在先贤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进程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就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5)《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罗丹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他考虑的是巴尔扎克的热情工作、艰难生活、不息的战斗、伟大的胆略和精神,他要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他一生的顶峰,是他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他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6)《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为了《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虚幻世界里。他将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用100多幅画表现出来。他运用中国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有些画只是直接演绎但丁的原意,如弗兰切斯加、乌哥利诺、地狱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简单的解释性的插图,而是评论性的阐述了。罗丹很快就对这个题材展开创作,引进了一系列新的形象,从这些新形象中,不难看到诗人波德莱尔对他的影响。罗丹想要创造整个世界,并把人类的种种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成,但罗丹却一再拖延,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几乎已经完全删除了所有的圆雕像。罗丹去世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被浇铸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