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to Module 1

2.Notes to Module 1

(1)War Horse《战马》

改编自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战马》的同名戏剧在英国大获成功,荣获2011年托尼奖(Tony Awards)的最佳话剧奖、最佳场景设计以及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此剧至今久演不衰,被称作“给木偶艺术赢得尊严的作品”。

《战马》是英国儿童和青少文学的畅销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在1982年献给孩子的成长小说,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Whitbread Prize)”银奖。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一匹名叫乔伊(Joey)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Albert)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寻马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把乔伊卖做军马,不幸落入德军之手。所幸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莉(Emily)与祖父的悉心照顾。后来,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艾伯特短暂相聚后再次分离。而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乔伊,不过最终祖父了解到艾伯特对乔伊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艾伯特。

英国国家剧院事先就选好了“马”的表现手段——木偶,第一次让几匹大型木偶马成为严肃戏剧舞台的主角。富于想象的编剧尼克·斯塔福德(Nick Stafford)设计了许多实物大小的木偶马,每一匹木偶马都将由三名演员操纵。导演巴希尔⁃琼斯(Basil Jones)表示:“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些木偶马在演员的控制下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般有自己的思想。”

(2)Steven Spielberg斯蒂芬·艾伦·斯皮尔伯格

斯蒂芬·艾伦·斯皮尔伯格,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犹太人血统,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2006年,Premiere杂志将斯皮尔伯格列为电影工业中最有权威与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电影作品主要包括:《大白鲨》(Jaws),《外星人E.T.》(E.T.:The Extra-Terrestrial),《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等。

2011年,斯皮尔伯格根据原著及同名舞台剧执导了电影版《战马》的拍摄,该片被认为是“2011年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人文主义关怀与精妙地特技辉映,散发出经典影片的不俗格调”“出色的故事基础、古典主义剧情架构,乔治·福德不加修饰的纯真演技和摄影师卡米斯克摄人魂魄的映画,共同组成了一部难以言喻的杰作”。

(3)South Africa's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南非木偶剧团

南非木偶剧团于1981年在开普敦建团,木偶的制作工艺来自非洲马里,这种手艺从17世纪流传至今,所有的木偶马全部手工制作,独一无二。当年,导演汤姆·莫里斯(Tom Morris)在看了南非木偶剧团的早年作品《高头大马》(Tall Horse)后,便决定与其共同合作《战马》。南非木偶剧团的两位艺术总监阿德里安·科勒(Adrian Kohler)、巴兹尔·琼斯(Basil Jones)和木偶艺术家们经过反复推敲,成就了如今舞台上的“战马”乔伊。

(4)Chinese shadow theatre(or“Pi⁃ying xi”)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它是用灯光照射到刮薄的牛羊皮上,通过人物剪影的活动来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皮影是起源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悠久。不少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正如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无论如何,皮影戏至宋朝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而且相当盛行。南宋时,杭州更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至元代,军队更带同皮影班子随军远征,将皮影传到中亚的国家;在13—15世纪,由西亚再传到欧洲各国。皮影盛行于关中一带,传统剧目就有计数百本,唱腔则多达几十种。皮影戏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艺术与道教结合,产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至清朝,皮影艺术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中国的皮影艺术经过长期的流变,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诸如山西皮影、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独有的风格特色。

(5)Budaixi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此外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亦有流传,当地人称之为大拇指戏。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的通称。

(6)Japanese Bunraku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舞台艺术形式之一,集说唱、乐器伴奏和木偶剧于一体。它起源于江户时代(1600年前后),是15世纪流行的一种叙事的净琉璃艺术与木偶艺术的结晶。正如这种新式木偶剧的名字所体现的那样,净琉璃的剧情主要有两个来源:封建时代的历史剧和揭示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冲突的当代戏剧。

17世纪中叶,许多私营剧院专门上演木偶剧和歌舞伎,到了18世纪中期,木偶剧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风格。舞台上有半人高的幕布,幕布后面,三个木偶演员面对观众操纵着关节能活动的大型木偶。一名叙述者坐在高出舞台的平台上,在一名三弦琴乐手的伴奏下向观众讲述剧情。说唱者负责给剧中的男女人物配音,根据角色和剧情的不同,变换着声音和语调。虽然演员面前有现成的剧本,但他们有充足的即兴发挥的空间。三位木偶演员必须合作默契,以保证木偶的动作和姿态惟妙惟肖。木偶的服装和面部表情都是制作大师们精工细做出来的。这种艺术于19世纪末被命名为“净琉璃文乐木偶戏”(文乐为当时重要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