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to Module 2

3.Notes to Module 2

(1)Kunqu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2)Peony Pavilion《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等。《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牡丹亭》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3)Zhang Jun Kunqu Art Center张军昆曲艺术中心

该中心是致力于昆剧创作和传播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以创作演出、教育研究、传播推广和文化交流为四大中心功能。创作演出是中心的首要和基础功能。艺术中心全年要完成50场的日常固定演出,每年春秋两个演出季推出8~10场演出,此外,每1~2年还会制作一部原创剧目。为了更好地进行昆剧艺术的传播,中心开设昆曲爱好者培训班,通过校园讲座、公益演出、沙龙雅集、展览展示等形式,在精英人群、青年学生和外籍人士中推广普及昆曲;适时与时尚品牌和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打造“新昆曲”品牌;与国外艺术大师进行对话,与世界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合作等。

(4)The Flower Duet《花之二重唱》

该二重唱选自歌剧《拉克美》中《歌剧幻想曲》。《拉克美》(Lakme)三幕歌剧,德立勃所作。1883年初演于巴黎。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贡迪内(1828 1888)的戏剧《洛蒂的结婚》: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尼拉坎塔之女拉克美相爱。尼拉坎塔憎恨英国人,趁二人见面之机,用剑刺伤杰拉尔德。幸得拉克美救治,杰拉尔德脱险,两人得以相聚。此时英印战争迫在眉睫,杰拉尔德奉命随军出发,拉克美服毒自尽。“在白色茉莉织成的穹顶之下,玫瑰花交织在其中。河畔上的满布着娇笑的黎明花朵,轻轻地飘浮在其迷人的波浪之上,随着河水起伏,乘着波光来去,一手迎向河岸,春天随着鸟儿高歌。”此曲出现在第一幕中一开始,正当父亲在训斥众婆罗门教徒要憎恨英国人时,他的女儿拉克美则不经世事地在花园中散步,她和玛莉卡于是对着茉莉花所织成的穹顶唱起了这首幸福的二重唱。这是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所演唱的著名歌曲。就是在这首歌中,杰拉尔德震慑于拉克美的美貌,悲剧的种子就在此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