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to Module 2
(1)Beatniks“避世青年”,俗称“垮掉青年”
Beatniks指的是“垮掉的一代”的一员。The Beat Generation即“垮掉的一代”,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垮掉的一代”的成员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因此饱受争议。“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等。“垮掉派青年”多半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的服饰,留着山羊胡须,以“冷漠、抑制情感”而著称。很多“垮掉的一代”作家依赖毒品、爵士乐、性和神秘主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Mod摩登族
摩登族文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最为盛行。由于处于战后年代,生活在伦敦中心地区和北部的新城镇的年轻人不需要像以往一样打工贴补家用,因此他们自己有了更多的闲钱去买衣服。这直接导致了伦敦服装店的盛行,一些设计师也因此名声大噪,比如玛丽·奎恩特(迷你裙的设计师)。很多摩登族的名言是“宁肯不吃饭,也要买衣服”。摩登族的平均年龄约在二十岁,他们有自己的发型、服装、配件,还有极具代表性的小型摩托车。他们多选择意大利或法国裁剪的服饰、窄领带、羊毛V领毛衣、皮鞋,发型上则模仿当时法国的电影明星Jean Paul Belmond。很多男摩登族青年跨越性别的偏见,热衷于用眼影、眼线笔、唇膏。女摩登族打扮都偏中性,短头发、穿男款裤子、衬衫和平底鞋、化淡妆。超短裙是她们的最爱。当时的超模Twiggy就是把这种摩登风格带到了高级时装界,从而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时尚。
(3)Skinhead“光头党”
1965年摩登族分裂为两股势力,Smooth Mod和Hard Mod。到1968年时,这些Hard Mod就被普遍称为Skinhead,这就是中文俗称的“光头党”。之所以被称为Skinhead,是因为他们的发型多是近似光头的平头,这样的发型让他们工作和打架时更方便。同时,也是对当时中产阶级间流行的嬉皮势力的对抗。Skinhead喜欢穿T恤、李维斯牌的牛仔裤、有背带的休闲裤以及在工作或“争执”中不易被扯破的黑色毛料夹克。他们以反社会的行为著称,比如与嬉皮士斗殴或在球场闹事等。Skinhead与嬉皮士之间的不和是根深蒂固的,嬉皮士的打扮趋向于白人中产阶级社会,Skinhead则以他们自己的劳工阶级身份与威严的风格而自豪。
(4)Punk朋克
朋克,又译“庞克”。朋克文化是一种起源于1970年代的亚文化。最早源起于音乐界,但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文化风格。朋克族将衣物撕裂再系以别针或捆带,使用颜料在衣物上作画和装饰,把黑色的塑料垃圾袋作为衬衫或衣裙,把扣针、剃须刀等作为饰物。他们还常常有意使用皮革、橡胶、乙烯基塑料作为衣物,使人联想起犯罪倾向、性暴力与性变态。总之是使自己的造型极度夸张、放荡不羁、充满挑衅性。朋克激烈的标新立异也被融入主流文化中,成为时尚。把朋克服装带进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设计师是英国人维维安·韦斯特伍德。
(5)Rocker
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青少年帮派,喜好穿皮夹克和骑摩托车,是以机车文化为主的亚文化流派。主要元素是英国的摩托车文化和摇滚乐。Rocker的时尚更倾向于实用性,如铆钉装饰的机车皮夹克,保护眼睛的护视镜,保护颈部的白丝巾,舒服的T恤,皮质的帽子,Levis和Wrangler的牛仔裤、皮裤,鞋多选择高帮的机车靴,发型则模仿他们喜欢的摇滚明星,梳些夸张的背头式发型。在这个时期,大众媒体开始把Rockers定义为一群想入非非的社会弱势群体,并称他们是“民间恶魔”,他们被认为是没希望的、天真的、粗俗的、肮脏的社会边缘人。
(6)Goth哥特族
哥特族出现在1980年代,哥特亚文化的成员有着苍白的皮肤、留着染黑的长发,身裹紧身黑衣、脚蹬尖头皮靴、戴着大量复杂纹路的银饰,他们描上浓重黑眼圈的眼睛里总是透着悲伤和麻木,他们看起来阴沉、怪诞、神秘。人们误解这是病态,以为他们充满暴力倾向,事实上真正的哥特族倾向于那种非暴力、被动的、宽忍的生活态度。一个真正的哥特族害羞而且不爱交际,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他们热爱艺术,特别是音乐和绘画;他们执着于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是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7)Vanity Fair《名利场》
《名利场》,美国老牌生活杂志。报道对象多是上流人物、演艺明星、时尚先锋,同时刊登新闻、评论、随笔等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名利场》内容包括政治、名人、图书、幽默、新闻、艺术和摄影。美国衡量一个明星是不是真正“A咖”级,就看他能不能上两个杂志的封面,一个是Vogue,另一个就是《名利场》。1913年,成功经营了包括Vogue在内的多份时尚杂志的著名出版商康迪纳仕集团购进两本新杂志——《服装》和《名利场》。后将两个杂志合二为一,并将新杂志定名为《名利场》——“一份以报道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品位、宴会话题、艺术、体育、幽默等为内容的杂志。”如今,《名利场》已经成为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是造星工厂,是华盛顿政客的读本,也是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看世界的一个窗口。从1984年到1992年的8年间,《名利场》先后四次获得美国“国家期刊奖”,两次被评为美国“最畅销杂志”。
(8)EXCEPTION例外
1996年,毛继鸿与马可,共同创建了EXCEPTION de MIXMIND——例外。“例外”这个简单独特的名字和她的LOGO中反转体英文“EXCEPTION”曾引起很多人的好奇。而对于这个英文LOGO设计理念的解释正是例外风格的体现:“EXCEPTION”是反的,“EXCEPTION”是不跟风的,她总是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潮流;“EXCEPTION”在不断打破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将梦想转化为现实。“EXCEPTION”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代表一种观念,她崇尚人性的真实,尊重作为生命存在的知性人群本身,其设计旨在发掘衣装背后人的精神,而绝非只见衣装不见人式的张扬。所以“例外”是自信者的品牌,“例外”坚信是穿者本身的自信与内涵使“例外”卓尔不群。每一位因“EXCEPTION”而欣喜的女性必是设计师精神上的共识者;其独特的审美观是:自信使人富有魅力而非刻意掩饰不足,“EXCEPTION”主张真实人性的释放。
(9)U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oodwill Ambassador
亲善大使是艺术、文学、文艺、体育界或其他大众生活领域中的知名人士,他们致力于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做出贡献,提高对重要卫生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认识。他们每两年由总干事进行任命,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合作,使人们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体优先重点或影响人们生活和福祉的特定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