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镜头,段落长度4′53″)
镜2:年轻时的母亲在织布机前忙碌着,吱吱嘎嘎,声音重复而单调,动作机械,表情木然。教书先生被带走之后,音信全无。而此时画面伴随的交响乐却饱含深情、心潮澎湃,且音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
镜4:忽然,她停了下来,似乎是听到了什么。“二三得六,二四得八……”那教书先生的声音仿佛是从村那头传来的,听上去如此熟悉。交响乐中响起了箫声,深情、悠扬。她又侧耳听了听,立刻露出笑颜,“噌”地站起身。
镜5:“嘎吱”一声,门瞬间被打开了,母亲像欢快的小鸟一样蹿了出去。摄影机移动跟拍,母亲甩开双手跑动着,虽然跑得很难看,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镜6:教书先生的声音仍在继续:“三三得九,三四一十二……”母亲一边跑,一边扭头向学校那头张望,她的脸沐浴着阳光。除了教书先生的声音,周围还伴着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
镜9:地上覆盖着白雪,但阳光很明媚,仿佛已有了春的迹象。交响乐转调后,变得更明亮了,加入了笛声,更加欢快雀跃,一如逆光中画面上的耀斑和她那更明媚洋溢的笑脸。
镜10:这个跟拍镜头,母亲从左向右跑进大山的阴影。教书先生的声音、音乐声、鸟鸣声都戛然而止。学校近在咫尺,她却放慢了脚步。只有两只脚踩在雪地中的咯吱声和呼啸的风声。
镜11: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母亲喘着气,脸上已没有了阳光,内心也黯淡了下来。她相信自己的耳朵,却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左右看了看。
镜12:母亲的主观镜头,村里小学的窗户纸残破不堪,被风刮得扑啦啦作响,显然,那里面真的一个人也没有。
镜13:风刮得更大了,天空再次降下大雪。母亲抱着一摞纸,蜷缩着身子,顶着风雪走在雪地上,脚下不时打着滑。
镜14:母亲推开教室的门,里面空荡荡的。虽然总是牵挂这里,但她很少走进来,所以不免好奇地打量这里的一切。(此处有一个穿帮,母亲挎着的黑色水盆是前一个镜头中没有的。)
镜16:房梁上,是母亲专门织的红。画外音:“父亲对母亲说过,他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一抬眼就能看见梁上那块红,一看见那红,就想起母亲穿红棉袄的样子……”
镜18:母亲把破窗户纸“呲啦,呲啦”撕下来,动作麻利且娴熟,一看就是农村长大的、常干活的好姑娘。
镜21:把全新的窗户纸糊上去。电影中,纸是暖色的,阳光透过时也仿佛多些热力。
镜24:把桌椅板凳都仔仔细细擦拭一遍,又开始擦黑板。黑板上还留着教书先生被带走前的板书。真不舍得擦掉!她小心翼翼,绕开每个字,把其余角落擦得乌黑锃亮。
镜25:窗花能给教室添些喜气,毕竟要过年了嘛!母亲喜欢红色,当然也喜欢所有红色的窗花啦!轻柔的马林巴琴声“叮叮咚咚”地响起,叩响心扉。
镜28:整扇窗点缀得整齐而温馨。母亲终于满意地坐下来,环顾四周。窗明几净,先生的板书格外清晰。阳光透过窗户纸照进来,暖洋洋的。叮咚的打击乐中,又加入了轻柔的弦乐和笛声,多了几分舒畅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