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析:
等待,永久的等待。在很多爱情片中,等待都是重要元素。比如张艺谋在2014年的电影《归来》,看过的人都会对里面陆焉识和冯婉瑜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徐静蕾在2015年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中,老年约瑟夫在他们约定的雕像下长达几十年的等待……
等待意味着付出时间,意味着情有独钟,意味着从一而终,意味着爱情可能抵达的深度与厚度。尽管,按照现在众所周知的七年之痒,这种等待太过任性,也太过奢侈。倘若真有人能做到,那或许真真儿是极美好的爱情吧!
该段落另一个影像符码是暴风雪,这是爱情的阻力。天气那么冷,还要出去等待。即使已经冻病了,也要顶风冒雪徒步去县里找……母亲很像《秋菊打官司》里面的秋菊,有一种少见的执拗。外界环境越是不允许,越显得爱情难能可贵。所以,高仓健评价《我的父亲母亲》时曾说:“我一生拍过几百部作品,演绎过无数次的爱恨情仇,而这是我很少的一次被真正打动。”
这一段剪辑大量使用了叠化技巧,而且叠化时间都比通常长了很多。其原因在于:
第一,叠化在电影语言上本来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长久的等待有关;
第二,关于等待的表演比较单调(因为没有更多语言和动作),如果单个镜头停留时间太长,会对表演者有更高的要求。即便表演得再好,单个镜头时间太长也会显得干巴而无趣,所以叠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表演上的尴尬;
第三,叠化时间较长时,前后镜头若隐若现,就具有了较强的视觉悬念和吸引力,即使整个段落较长也不显得太拖沓;
第四,多个镜头的叠化带来了“重复”的效果,表明等待时间足够长。尤其是当光线、天气、服装、化妆等有所变化时,更能让观众感觉到等了很久很久。比如《甲方乙方》中那个在穷乡僻壤体验贫困的大款,被人遗忘了,天天趴在城门上等,棉袄旧了、破了,头发乱了,胡子长了,眼神迷离了,然后才终于盼来了救星。
而且,关于等待的剪辑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电影中的人翘首企盼,通常并不能直接盼来结果,否则就缺少了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即便能够盼到结果,也要在即将放弃的最后时刻,不经意地一回眸,才能于“无意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