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华佗的生卒年

2.华佗的生卒年

华佗生于何时?死于哪年?活了多大岁数?《三国志·华佗传》及《后汉书·华佗传》均语焉不详,致使历代诸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应光著《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故事》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08年,年龄63岁。李延沛、吴海林合编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中,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42年,卒于公元203年,年龄61岁。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的《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提到华佗约生于公元141年,卒于公元208年,存世67岁。李灿在《华佗生卒年月和死因浅折》一文中,考证华佗生于东汉中叶(安帝永初二年),卒于东汉晚期(建安9年)即公元108年至公元204年,享年97岁。

现在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对于华佗的生卒年代,大略的考证如下:根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被曹操杀害之后,“太祖(即曹操)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记载的是曹操爱子仓舒,也就是那个聪慧绝顶以舟称象的曹冲,于建安十三年患病,虽经曹操亲自请医治疗,不幸于当年身亡的事。曹冲自幼聪明过人,为操所特宠。但身体虚弱,经常患病,华佗多次为曹冲诊治,效果十分好。因此当曹冲十三岁病逝时,曹操甚为悲痛,由此而忆起华佗,悔恨当初杀死华佗。由此可见,华佗死在仓舒之前。但仓舒究竟是何年何月死的呢?《三国志》对此有确切记载,该书卷二十《邓哀王传》中说:“邓哀王冲,字仓舒。……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这就是说仓舒死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从这条史料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华佗已不在人世了。而前一条史料的关键之处又是在曹操“亲理”二字,什么是“亲理”呢,在这里只能把它理解为亲理朝政。查曹操年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过来定都许昌,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职,封武平侯;曹操把大将军的称号让给袁绍后,汉献帝又给曹操司空职位、行车骑将军;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又领冀州牧;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为丞相。这就是建安十三年(含此年)以前曹操接受官爵的情况,那么谈得上“名副其实”地“亲理”朝政,恐怕只是在曹操建安十三年为丞相的时候。因而逻辑地推论只能是华佗建安十年与曹操结识,侍奉在曹操左右,三年后曹操作了丞相,华佗开始“专视”,即专门为曹操诊治疾病,后归家逾期不返,为曹操拷打而死。因此稍后,在建安十三年(与华佗被杀同年)曹冲病重时,曹操马上想起了不久前被杀害的华佗,因而后悔不已。但是,据《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目有瘤疾,医割之。”又据沈约《晋书》载:“司马景王婴孩时有目疾,宣王(司马懿)令华佗治之,出眼瞳割其疾而纳之敷药。”景帝、景王既是司马师,他死于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时年四十八岁,上溯48年,即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按初生或周岁内小儿称婴儿,司马师在婴儿时即生目瘤,其令华佗为其割目瘤,虽然“出瞳割瘤”似有夸大,但华佗为司马师治疗目疾是可靠的。若此说可信,则公元207年华佗不仅在世,而且在许都,至少在此时或在此之前,华佗已经是曹操的侍医了。据以上推论,认为华佗死于公元208年是可信的。

那么华佗生于何时呢,这还是要从史书的记载来中寻找蛛丝马迹,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陈珪黄琬又是何人?《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琬传》记载:“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竟坐免。”又同书卷九《献帝纪》载: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是说黄琬在董卓管理朝政的时候官职为太尉,而董卓管理朝政是在公元189年12月至190年2月。可知黄琬为太尉在公元189年12月至190年2月,辟举华佗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又根据《后汉书·陈球传》载:“球弟子珪,沛相。”李贤注引《谢承书》曰“球弟子珪,字汉瑜。誉孝廉,剧令,去官,举茂才,济北相。”陈珪何时任济北相,又何时转任沛相,无明确记载。然而陈珪任沛相的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卷六《袁术传》、卷七《吕布传》,《吕布传》记载,袁术曾谋与吕布联姻,因沛相陈珪离间计未成,后吕布与袁术交战,用陈珪的计谋,大败袁术的大将张勋,这是发生在建安二年(197年),可推测袁术写信给陈珪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依此可以推知,陈珪约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到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沛相任上。因此举华佗为孝廉,当在此期间。以上史实说明,黄琬辟举在前,陈珪举孝廉在后。又据《后汉书》卷六《顺帝纪》载:阳嘉元年(公元元132年)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从此始,东汉举孝廉要年满四十岁才有资格被推举,这当然是一般规定,而对那些重族,大臣的子孙,当然会有例外,并非完全的按照此条例行事,如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但是对于出身寒门的华佗来说就绝对不会破例,只有他年满四十,又成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才具备举孝廉的条件。因此,陈珪在公元192至197年任沛相期间,推举华佗为孝廉,此时华佗大概是四、五十岁左右人,向上溯五十年,为公元142年(顺帝汉安元年)至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大致为华佗诞生的年代。《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百岁”一词乃是“天年之概”,而非实数。由于世人的“天年”不尽相同,也不可能个个都达“百岁”,民间出于吉利,习惯往往把各人不同的寿数,全部称为“百岁”。特别是对健在的老年长辈或已故的可尊敬者,虽未及百岁,多用这一代表性词语。华佗深受后人尊敬,因此,《三国志·华佗传》中“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句,并非实指华佗已年近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