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科医术

1.内科医术

《三国志·华佗传》《华佗别传》等史书对华佗有关内科病案的记载很多。华佗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不仅重视六淫等外因的作用,还很重视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因的作用。华佗认为:“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从而明确地提出疾病的发生的病因主要是由阴盛阳衰,阴阳平衡失调造成的。但从总体治疗方法上来看,由于华佗提倡“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因而在治疗上主张扶阳抑阴以顾护阳气。同时注重调理脾胃,提倡“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华佗对于内科各种杂病的治疗,是在脏腑辩证的基础上,力争探求病源,抓住根本再进行治疗。因此他强调:“大凡治疗,要合其宜”。就是说只有正确地找出病源,才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史书上说有一个下级军官名字叫李成。军吏李成有咳嗽的病状,吐血吐得很厉害,咳嗽得昼夜不得安宁,然后就找华佗给他看病。华佗说:“你得的是肠痈,咳嗽时吐出的脓血,并不是来自肺部。我现在给你两钱散剂药,你回去服用后会吐出两升多的脓血,吐完了就会感到很舒服,注意好好养息一个月,可见好转。平时要注意自我保养,一年就能康复了。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十八年后还会有一次小小的发作,等到十八年后再次复发的时候,再服用这种散剂,你把剩下的药吃下去就能好,也能很快治愈,而且永远不会再复发了。但是如果当时得不到这种药,就要死了。”于是华佗又给了李成两钱散剂药。李成听了以后很高兴,拿着药回家去了。吃了药,果然好了。然后把另一付药当成宝贝一样德藏起来了,因为十八年后还要再次复发。过了五、六年,李成的亲属中有人得了和他一样的病,病得快要死了,他知道李成藏有这个药,就对李成说:“你现在身体强健,可是我就要病死了,你还藏着一付救命药呢,你怎么能忍心无病而收藏药物,是要等待不祥的征兆吗?可否先把药借给我吃了,等我病治好以后,你将来再去找华佗要,再去向华佗求药。”李成思想斗争了很久,心想:“这个药是我留着等十八年后保命的药,我要给了他那我十八年后复发没有药吃,该怎么办呢?”但是他又不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戚没有药治而病死,最后没有办法,就咬了咬牙,把药给了亲戚。亲戚吃了这个药以后不久就好了,但是李成却没有药了,他立即特意赶到谯县去,恰巧遇到华佗被曹操抓到监狱里去了,李成不愿意在华佗危难的时候去打扰他,仓促之际也不忍心再向华佗求药。到了十八年后,李成的病果然复发,无药可服,最终还是病死了。这个病案很有特色,华佗诊断这个病的时候,咳嗽导致吐血,一般人肯定会认为是肺部的疾病,但是华佗认为他的病是在肠子上,是肠子有病,这就是中医学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个脏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它就会影响到另一个脏器,所以你吐血的时候,不是因为你的肺部有问题,而是你的肠子有问题,这就是中医认为的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的。只有正确的找出病源,才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关于华佗在诊治过程中十分注意查找病根,对症施治,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华佗年轻的时候虚心好学,一见到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就要诚心求教。有一年,华佗正在山东行医的时候,听说泰山边有个集镇上有位年老的医生,治病有两手,于是就身背青囊,登门求教去了。到了老医生家,老医生正在给病人看病呢,听华佗说了来意之后,便说:“欢迎欢迎。”搬条板凳请华佗坐下,又回身继续为病人诊治。不知是人老了,愚拙,还是怎的,老医生看病特别的耐心,细致,前秦后汉的,问个不停,华佗虽然坐在老医生身边,老医生就像没看到他这个人似的。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病人。这个人是胳膊发抖,酸痛不止,哀叫连声。可老医生照旧给前一个病人不急不躁的看着。华佗坐在旁边耐不住性子了,就说:“老师傅,您抽不出手来,就让我来帮您看吧。”老医生点点头同意。华佗检查了来者的胳膊后,便给那人针灸,针到病除。那人甩甩胳膊,不痛不酸也不抖了,舒展自如,原来愁苦的脸,一下子变成了满脸堆笑。这时,老医生也给前一个病人开了药方。待病人走后,华佗说:“老师傅,胳膊痛的病,是这样治的吧?”华佗满以为会得到老医生的一番夸奖,哪知老医生望望他,向他泼了一瓢冷水,很不客气地说:“这种治法,是这个——”老医生说着向他伸出小手指。华佗很纳闷,虚心的说:“老师傅,我不明白,请您指点指点吧。”老医生看他这样的虚心,打心眼里高兴,就说:“治病治表容易,治本难。要细追病源,才能治本。我问病人前秦后汉的事,并不是我闲着没事找人聊天啊,这人为啥得这种病,你了解了吗?”华佗这时才恍然大悟,老医生向病人问个不停,原来是要掌握病源,而后再对症下药,忙说:“老师傅,多谢指点!”老医生说:“好吧,你在这多住几天,要不了多久,他还会犯病过来求医的。”过了七天,这人抖着手果真又来看了。老医生望望华佗,华佗望望老医生,华佗打心眼里佩服。老医生招呼病人说:“单二哥,你这病,华医生未治之前,我就给你治过了,曾嘱咐你要戒酒,你总是当耳边风,再不戒酒,就有苦头要你吃的了。”那人连声答应说:“是,是,这回我一定要戒酒。”老医生向华佗说:“治病就要了解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单二哥家境比较富裕,儿子娶亲喝酒,结果成了瘾,就得下了这个病,要想除掉病根,只有戒酒。”于是拿起针,便给他下针边说:“戒酒戒酒,病方除根;如不戒酒,勿要上门。”华佗一边看着,一边在心里赞叹老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好!打那以后,华佗也像老医生一样对待病人了。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华佗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的病情和各脏腑的不同病位,从而对症施治。比如,府吏倪寻、李延“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而治法各异。华佗认为是属于“寻内实、延外实”之故。如以激怒法治疗一郡守气淤血淤症,取吐法治愈太守陈登蛔虫症等,均从病因、病理等方面详加分析,给后人以启迪。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华佗关于尸注、鬼注、晕车晕船、卒中恶死、卒客忤死、霍乱、瘟疫等病的症状及其防治之法。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多处摘录了有关华佗在内科方面的论述。比如《千金要方卷十六》记载华佗治疗胃反,胃反作为一种病,症状是吃下去东西不久就要吐出来,“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僻所作,将成肺痿”。治疗的方法是:“真贮、雄黄、丹砂三两,补硝五两,干姜十累。又五味末子,蜜丸先服食如梧子二九,若小烦者,饮水即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此外《千金要方》还记载有华佗治疗疟疾以及霍乱等的方法。华佗博览古代诸多医案,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丰富了他的医疗经验。他断病快速准确,创造了许多奇迹。华佗在内科方面的诊断医术已经相当高明。他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病症的规律。可以通过对病人面目、形色、病状的观察,来判断病人病情的吉凶,甚至还可以预见一个人的生死。

华佗的耳朵特别灵,有些疾病,他用不着号脉,只需用耳朵听一听,就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再决定处方发药。他用这种方法医治病人,从来没有出差错。有一天,华佗行医时路过一户农家门口,听见屋里有一个妇女在痛苦地呻吟着,华佗便止步静听。农夫见神医到来,连忙请他进屋为妻子看病。华佗在药囊中抓了几味药交给农夫,说:“你用它煎水,让你夫人服下去,只要出一身汗,明天就好了。”农夫心想,不见病人就下药,怎么能治好病呢?因此,一定要华佗进屋看看病人。华佗笑道:“不用看,从她的声音里我就可以听得出,她是睡觉时贪了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病。”农夫的妻子服药后,果然汗出病愈。几天后,又有一个农夫请华佗去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华佗刚走到他家门口,马上站住说:“不用进屋了,你的孩子没救了。”农夫听罢,哭着跪下哀求道:“神医啊,请你进屋看看吧,我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华佗缓缓地把他扶起来,惋惜地说:“你的苦处我很明白,可是,你的孩子患的是肺痨,已经到了晚期,从他咳嗽声中听得出来,他的肺已经烂尽了,无药可治,支持不到明天啊。”当晚,那病孩就死了。华佗用耳朵治病的故事传开后,有个酒鬼不信,就想来试试华佗的本事,他酒足饭饱过后,跑去见华佗,问道:“听说你用耳朵就能听出得的什么病,那么请你听听看,我有什么病?”华佗看了他一眼,说:“听你的声音,看你的面色,你还有半天好活。”“我只能活半天?哈哈哈哈!”酒鬼大笑起来,引来了许多围观的百姓,“你们听啊,他说我只有半天可活了,你们信吗?哈哈哈哈!”华佗并不计较他的讥笑,说:“刚才你吃饱后往这里跑的时候,可能是途中摔了一跤吧,你的肠子已经摔断了,不久就会腹痛身亡。”酒鬼一听,忽然想到刚才自己在路上确实是跌了一跤,肚子也渐渐地开始痛起来了,接着,就痛得满地打起滚来。众人见了,十分可怜,纷纷求华佗救他一命。华佗说:“这个人故意刁难他人,故有此难。肠子断了,本来属于绝症。不过,医家以慈悲为怀,我就尽力而为吧!”说毕,华佗为酒鬼灌下了一碗“麻沸散”,将他麻醉后,剖开腹部一看,肠子果然断了。华佗用针线替他把断了的肠子接上,清除腹腔污物,然后缝上肚皮,再敷上药膏。数月后,酒鬼终于虎口余生。酒鬼病愈之后,到处赞扬华佗的医术和医德。华佗用耳治病的故事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说是从前有个甘陵国,这个甘陵就是今天山东的临清,甘陵国相的夫人怀孕六个月了,有一天突然感到肚子痛,痛得非常难受,然后就请华佗来治疗,华佗把了把脉,说胎儿已经死在腹中了。然后,华佗找一个人,为这位夫人摸一摸腹部,看看胎儿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而且华佗还告诉这个人,如果在左边就是个男胎,如果在右边则是个女胎。结果这个人摸过以后,说在左边。华佗就准备了汤药,然后,让甘陵国相的夫人把药喝下去,喝下去不久,果然产下来一个胎儿,已经死了,是个男孩。这个男胎一产下来,甘陵国相夫人的腹痛立即就停止了。华佗能判断胎儿是活的还是死的,号脉就可以断定了。

华佗治病,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曹操患偏头风病,久治无效,经华佗针刺就不痛了。又有府中官吏倪寻和李延两个人,同时来就诊,也都患有头痛发热的病症。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为二人分别诊脉后,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华佗给倪寻吃的是泻药,给李延吃的是发汗药,等到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结果治好了。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出疑问,就问他这是什么道理。华佗回答说:“倪寻是伤食,是外实症,李延是外感,是内实症。由于二人得病原因不同,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原来华佗诊视之后,已经知道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不能治疗。

在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过程中,华佗除使用药剂治疗外,还辅以水疗、火疗、情志疗法、试探疗法以及心理疗法等几种辅助治疗手段。

华佗善用水法治疗疾病,在《华佗别传》中记载有用水法治疗一妇人热盛烦躁之典型病案。同时在《中藏经》一书中又列专篇加以详述:有一个妇女长期生病,已经一年多了。得的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寒湿症”那种病。发起病来十分怕冷浑身发抖,很是痛苦,盖三床棉被都焐不出汗来,请了许多医生看,吃了许多发汗解表的药,也不见好转。医生们都放弃了,病人一家苦苦愁愁的,已经开始为其准备后事了。就在这时,华佗来了。华佗一诊断,说是“寒湿症”,需要发汗,但是所有的发汗药都发不出汗来。病人家属苦苦哀求华佗为其治病,华佗点点头说他来想办法。当时正是冬季(农历)十一月中,漫天风雪。华佗皱着眉走到院子里,看到门口有一口水井,水井旁有个石槽,心里一琢磨,有办法了。就急忙赶回去,让病人坐在那个石槽里面,大清早找人打冷水来一次次地灌注到石槽里去,说要灌一百次。刚灌到七八次的时候,病人就已经浑身战抖,冷得要死。灌水的人害怕起来,想停下来不灌了。华佗叫他一定要灌到预定的次数。快灌到八十次时,病人浑身热气向上蒸腾,升起有二三尺高。灌满一百次后,华佗生起火来,把床弄暖和了,把病人全身用干布擦净,让病人躺在厚厚的被子里,过了好一会儿,湿润润地出了一身的汗,再扑上护身粉,汗干以后病就痊愈了。

火法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华佗继承之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如《千金要方》卷九伤寒门华佗的伤寒论著中,就记载有采用摩膏火灸法治疗外感病的方法。《中藏经》一书对火法的适应证及其具体治法,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对于病起于五脏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孪,或口眼不正,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不宁等病例,均可以使用火疗法,适当的使其出汗或温热,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东阳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天长县,有个叫陈叔山的人。一天,陈叔山两岁小儿子得了严重的泻痢病,吃完奶就拉肚子,泻肚子之前常常先啼哭不止,日夜哭吵不停,怎么治都治不好,其他医生都不敢再给治了。孩子一天比一天瘦弱。最后只好找到华佗了。华佗看了看情况以后,先摸脉,接着摸摸孩子的全身,又看了看孩子的咽喉,对陈叔山说:“这个小孩不要吃药了,把小孩的药都停了,这个病根是在他母亲身上。小儿母亲怀胎的时候,阳气向内保护胎儿,结果导致乳汁内阴虚寒冷,乳汁里就带虚寒之气。小儿受了母乳中的寒气,就使他的泻痢不能按时痊愈。”所以不用再给孩子治病,要治孩子妈妈的病,然后华佗配了一副药,叫孩子的娘吃,华佗给了由四种药物自制的女宛丸,他娘吃了十剂药,果真以后小孩子就不再拉肚子了。不到十天功夫,病就全好了。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个中心,但是通过十二经络把整个的脏腑连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的整体。一个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的关系影响到另一个脏腑,所以可以通过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调治。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体内部达到阴阳平衡,可以通过吃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辅助方法,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这样,病就好了,这就是中医治病。所以吃奶的孩子和喂奶的母亲的健康状态是不能分离的。

调节阴阳的平衡,还可以通过运用促进血流循环的方法。又有一人得了眩晕病,头抬不起来,眼睛也看不见,这样已经好多年了。华佗让病人把衣服都脱光了,把他倒吊起来,使他的头部离地大约一两寸,用湿布擦拭他的全身,让周围的人观察他的静脉血管。人们发现血管里都是五颜六色的血。华佗叫几个弟子用双刃小刀把静脉血管割开,让五色血液流完,看到红色血液流出的时候,便把他放下来,用药膏敷在创口上,让他躺在厚厚的被子里周身出汗,再给他服用“亭历犬血散”,不久就痊愈了。

华佗在治疗过程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情志疗法”。在《三国志》中就有类似的记载:有一位李郡守,为官清正。但是时逢汉末,朝纲不振,群雄竞起。他的郡境,经常有军队路过,搞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他忧虑成疾,渐渐地得了重病。郡守儿子为他请医抓药,非但病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了。一天,碰巧华佗路过,李郡守的儿子赶紧请华佗过来为父亲诊治。华佗看了看郡守的面容,切了脉,认为,这个郡守是忧虑成疾,淤血积身造成的,这个病要治好,必须让他再生一场大气,吐出淤血,病就好了。退出病房后,告诉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得的病很奇怪。他的肚子里积了很多的淤血,服药根本不会有效果,只有让他大发雷霆,吐出淤血,病才会好。”郡守儿子着急地说:“怎么才能让他将淤血吐出呢?”华佗说:“请你把你父亲的缺点都告诉我,我给他写封一信,大骂他一顿。他一生气,就会将淤血都吐出来。”于是华佗先向郡守要医钱,要一次不够,要两次,不断地要,要了很多钱,就是不治病,这个郡守气得不得了。然后华佗把钱要足要够了,丢下病人溜了,逃了。还留下一封信大骂郡守。郡守付了很多钱,没有得到治疗,医生卷钱逃了,又看见华佗留给他的信,郡守果然勃然大怒,气的大骂华佗,并派人去追捕华佗,要杀掉他。郡守的儿子知道是怎么回事,嘱咐手下人不要追赶。郡守愤怒到了极点,他气愤地说:“华佗简直是侮辱我的人格!”说着就连吐出了几升黑血,李郡守觉得舒畅了不少,三日后竟能起床,不久,病就痊愈了。一日,李郡守发现书房的墙角处放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他付给华佗的医资和一封信,信上写道:“李郡守,本人慕你清名,前来为你治病,待诊治后,方知你忧于国,愁于民,淤血积身,无药可驱,只有铤而走险,用恶言相激,意在以怒冲全身,吐出黑血。恶言秽语,多有触犯,一切为了治病,望原谅。公子待饭,已够医资。所赐钱物,分文不收,留给你为民举善吧!”李郡守看了华佗的信不禁赞叹道:“华佗真是一代名医,名不虚传啊!”这就是华佗非常高明的一点,因为中医认为人有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当人受到这七情的刺激以后,人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反应,这个反应我们叫做情志。但是如果人体受的刺激过重,那么人体的平衡就会被破坏了,人就要得病,所以李郡守的病恰恰是受了刺激产生的,如果再去刺激他一下,就可以通过再度的刺激让他人体的内部重新恢复平衡,他的病也就好了。这是华佗使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利用喜、怒、忧、思等情志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

《三国志·华佗传》所举的诊治李郡守气淤血淤病案,足可以说明华佗在临床上,善于采用心理疗法,畅达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失调,促其疾病尽快康复。可见华佗对情志致病的认识已相当精深。

再有一例,三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杨宕的人,凭借他叔父杨修的关系,当上了一个掌管军营粮饷的“军需官”。他一上台就开始克扣军饷,搜刮士兵的油水,士兵们碍于其叔父杨修是曹操的宠臣,大都敢怒而不敢言。俗话说得好,多走夜路必遇鬼。一天,杨宕忽然得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觉得胸口胀闷,弄得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请了不少医生,什么疾病也诊断不出来。吃了不少名药,病情却是日趋严重。家里人只好央人请来了神医华佗。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咐他依次及时服用。华佗走后,杨宕取出第一个药方来看,上面写着八味中药名称:“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五不行、法夏、荜拨、朱砂。”粗略一看,没什么,可是他又将八味药名的字头连贯起来一看,这才大惊失色:“二过香连,王法毕朱”,其谐音不就是“二过相连,王法必诛”吗?由于做贼心虚,此时的杨宕,早已经是冷汗直冒,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的叔父杨修恃才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且参与了曹家内部的争斗活动,不久前就已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了。如今,后台已倒,他自知克扣粮饷一事迟早会败露出来,打算趁着这几日押运一批粮饷到前方的时候,设法大捞一把之后就逃离。哪知他的如意算盘竟被华佗的处方点穿,他既担心又害怕,终于打消了“大捞一把”的邪念。接着,他又打开了第二个处方来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哎哟”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便倒。原来神医开的第二剂处方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附块”,这六味药名的字头串联起来的谐音不就是“赏汝棺木一副”吗。如此药方,杨宕见了怎能不气火攻心,肝胆俱裂呢?家里人见状,纷纷大哭起来。过了许久,杨宕才从家人的哭泣中苏醒过来。此时,他忽然感到神清气爽了许多,胸部肿胀的感觉也没有了。他连忙睁开眼睛一看,华佗已经不请自来,站立在身边,并对他说:“你胸部肿胀,是因为肚内淤血积结和贪婪之气凝聚所致。现在气随汗出,淤血吐尽,消积化淤,恶梦已除,只是身子还很虚弱,需要调养一段时间。我再给你开一剂药方吧,你服用后一定会痊愈的。”华佗停歇片刻后又娓娓而谈:“万恶之源在于贪,为官者贵在清廉,为民造福。你乃小吏,竟如此之贪,罪不可恕,但尚能迷途知返,已属难得。望你汲取教训,日后好自为之。”杨宕对此更是感激涕零,叩头便拜,对自己过去的贪婪行为忏悔不已。华佗的第三剂药具有滋补强身之效,杨宕服后身体果然很快康复。不久,他上交出为官时克扣贪取之粮饷,弃官归隐而去。

华佗有一年到睢宁访友。俗话说得好:“高山打鼓,响声在外。”人们一发现华佗来了,都争着请他瞧病。华佗这人给人瞧病,不拿架子,也不讲价钱,有求必应。于是,他一边访友,一边给人治病。这天,华佗刚起身,就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着一个衣冠整齐的中年人来了,这个中年人一路走,一路哈哈的大笑不止,坐下后,仍然哈哈大笑,引来许多大人小孩过来看热闹。把华佗的朋友家挤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那位老人,两鬓苍白,满脸忧愁。一边又气又急的看着病人,一边向华佗叙述病人的情况。原来,他们是父子俩,儿子叫张全,是个读书人,由于战乱,乡试乡荐都取消了,他还抱着书本啃,坐吃山空,家里原有的一点田产都卖光了,由于家贫,人到三十还未娶上老婆。谁家的姑娘会愿意嫁这个“文不能测字,武不能撮屎”的人呢?正在他懊恼日子艰难的时候,张全有个舅舅,在曹操手下做了将军。一次他回家探亲,一见外甥这副穷样,心中不忍,就送给他七间房子,五十亩好地。有房有地了,张全一高兴,便狂笑不止,成天大喊:“我有房子有地啦,哈哈哈……我能娶妻啦,哈哈哈哈……”不料,这一高兴,竟得了一个狂笑的怪病。初时,家人和亲友以为是因为他得田得地分外高兴,没有当做一回事。后来,见他走也笑,站也笑,日也笑,夜也笑的,笑个没完没了,这才感到有些不对劲,着急起来。张全的父亲立即四处觅医求药,找郎中给他治疗,谁知请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那汤药就如同泼在了石头上,总不见效。后来,老汉听说华佗的医名,就准备带了儿子去找华佗。碰巧华佗来到了睢宁。华佗一边听着老汉的介绍,一边仔细的观察病人的神色,又替张全诊了脉,脸上渐渐出现了惊骇的神情。张老汉见华佗神色不好,知道恐怕病情较重,就焦急的询问说:“华医生,病情咋样啊?”华佗把身子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摇摇头叹道:“令郎的情况不妙啊,他已病入膏肓,从目前的情况看,恐怕只能活十天,我已无能为力了。”张老汉大惊失色,强忍住老泪没有流出来,急忙跪下,求他救命。病人张全听了,也知事情不妙,不由得一阵惊慌,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华佗两手一摊,说:“是啊,病入膏肓,已经难以挽回了。哎……”张老汉终于忍不住了,老泪纵横地哀求道:“华医生,无论如何,您总要想办法救救孩子啊!”张全也汗流满面,求华佗就自己一命。华佗沉思半晌,这才说:“哎,只怪我出门匆忙,把一剂秘方丢在徐州我的徒弟吴普那里,我替你写封信,你们去找他,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张全父子听了,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连忙说道:“太好了,太好了,那就请华神医赶快给吴医生写封信吧。”华佗立即进屋去写信,一会儿,拿出一封封得严严实实的信,交给张老汉,并叮嘱道:“我在信内,已经给吴普讲了贵公子的病情,让他见了你们,就替你们找那个秘方,请你们立即动身,不要拖延时日。一定要在十日前赶到。吴普为人朴实倔强,做事又十分细致。要是他发现书信弄脏或有拆封的痕迹,那他就会认为你们是冒充他师父之命,天大的事,他也不会管了。切记,切记啊!”华佗说完把信交给张老汉,张家父子拿了华佗的信放在包袱里,并连连答应说:“一定会保管好,一定会保管好。”父子俩别了华佗,水陆兼程,用了八天时间就赶到了徐州,一路上,父子俩满脸愁容,四目对视,只是恨不得长出翅膀,一下子飞到徐州去,船上的几天几夜,张全哪里还笑得出来,愁都愁不过来呢。船到了徐州,老汉付了船钱,赶忙上岸,直奔华佗的家。他俩找到吴晋,老汉赶忙从身上拿出包裹,交上华佗给他的信件,说:“吴医生,这是华医生给你的信。”吴普看两人满脸焦急,赶忙接过信拆开看,看着看着吴普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这下,张家父子被他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疑惑不知吉凶,便问他:“这人命关天的事,你笑什么?张全还有救吗?”吴普一听,笑得更厉害了,并把信给他们看,只见上面写道:“来人因乐极而狂笑不止,药物难以奏效,我故意说他病危,使其焦虑,当他二人到达徐州之日,病即愈矣。”张家父子读了书信,这才明白,都有说不出的高兴。张老汉感激地对吴普说:“你师父真不愧是一位神医啊!

探试疗法是华佗为明确疑难病症的诊断而创立的。他认为疑难病症一时难以确诊的患者,可以拟定一种治疗方法进行试用,并根据治疗后的反应来判断病因病情,在不断地试探治疗之中寻求最后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如《三国志·华佗传》载:县吏尹世得病后四肢烦热,口中干渴,不愿意听到人声,小便也不通畅。华佗诊视后说:“可以试着作些热的食物给他吃。吃后如果出汗,就能治好;如果不出汗,三天后恐怕就要死去了。”家人立刻作好热食,县吏吃后却不出汗。华佗说:“体内五脏功能都已经衰竭了,不久就会死去。”结果真像华佗预言的那样,没几天,县吏就病死了。

有一次,华佗被一王爷请去,为其三岁的小公子治病。小公子经诸多医生诊治均无效,汤药都难下咽。但查脉搏却是正常的,脸色也无异。这是何种疑难病呢?华佗百思不得其解。华佗命王爷的侍从将食物送入小公子嘴里,只见小公子勉强动嘴,却咽不下,也吐不出,顿见脸部涨得通红,甚为痛苦。经反复观察,华佗确定小公子喉内一定有异物。经过仔细询问,方知原来侍从带着小公子在荷塘边游玩时,小公子忽然吞进了一颗荷叶上的螺蛳,并卡在喉里吐不出来了。华佗弄清病因后,考虑到那么多医生的汤药都不管用,该怎样治疗呢?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招,马上叫王爷吩咐侍从速去设法购回一百只鸬鹚来,并设法取出鸬鹚的口涎。华佗把鸬鹚口涎徐徐灌进小公子的口里,第二天早晨,侍从急告华佗,说是小公子能咽进食物了。王爷设宴感谢华佗搭救儿子性命之恩。席间,王爷问华佗,此秘方从何而得?华佗说:“我每次在江边采药时,发现鸬鹚专门觅田螺为食,心想鸬鹚定能化解田螺,而小公子是被田螺所梗,用此药之术,定能取得神效。”王爷听罢,不断感叹:“神医果真是名不虚传!”

从前有个姓掌的大户人家,有个独生女,平时溺爱无比,取名叫掌上珠。一日掌上珠忽然喉咙疼痛,经医生诊断为“喉痈”,需要服药调治,但掌小姐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哪里肯喝那样的苦药呢。过了几天,结果病情加重了,掌上珠咽痛加剧,又合并恶寒发热,发烧不退,连咽茶水也困难了。此时医生警告掌上珠父母说:“若不赶紧开刀排脓,就会有生命危险!”一家人吓得魂飞魄散。掌上珠更是哇哇直哭,不肯接受治疗。此时正巧华佗路过这里,细听病情和望诊后说:“此病好医,不用开刀,只需用毛笔沾上药液涂于患处,即可解救。”掌上珠听说不用开刀,欣然同意,随后华佗取出羊毫毛笔饱蘸药液,在她的咽部涂了一圈,她便开始吐出一口一口地脓血,不多时就觉得喉部的胀痛减轻了许多,随后就能饮水吞汤。原来华佗手中的羊毫毛笔里藏有一根金针,借涂药之机,刺破患部,达到切开排脓的目的,而治好了她的病。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华佗已经开始注意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疗法”,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传说三国时期,徐州城有位徐老太太。大儿子叫徐恭祖,是徐州太守。二儿子叫徐绍祖,也是位医生,老太太不愁吃不愁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养的白白胖胖的,六十多岁的人,脸上还见不到一根皱纹。徐老太太喜欢清爽,吃水,不吃后挑水,怕挑水的人放屁,气味进了后挑水。一般的菜米都要洗上五六遍,可讲究了。但有一条,就是常年不洗头发,头上的虱子成把成把的抓。这天,徐老太太正在喝茶,头皮发痒,伸手抓了一下,只觉得从头上落下了个什么东西,另一只手端起茶杯,呼啦一声一口把茶喝进肚。茶喝到肚里后,觉得有点隐隐作痛,她一想,坏了,该不是头上的虱子掉到茶杯里一起喝进去了吧,这还了得吗?听人说,虱子的命最长,压不死,热不坏,冻不死的,落在哪就会在哪里钻爬。这要是钻到心里,人不就完了吗?老太太急出一身汗。她一端饭碗,就仿佛看见虱子在碗里爬,心里一阵作呕,就吃不下去了。一闭上眼睛,又好像虱子在肚里钻,钻的她心痛,搅得她六神无主。老太太越想越害怕,越怕就越想。就这样熬了还几天,茶饭不思,夜不成寝的,自然人就开始变瘦,精神就十分不好。徐太守不敢怠慢,亲自到床边问安。徐绍祖也过来给母亲把脉,又开了药。可是徐老太太吃了几剂药,不管事儿,还是觉得肚子里有虱子,仍然是茶饭不思,夜不成寝的。不几天,就面黄肌瘦,下不了床了。徐绍祖更着急了,又请来好几个名医会诊,大家会诊之后,都摇摇头,说把握不住病根,认为上了年纪的人,病入膏肓,非药物所能奏效了,自然得准备后事……徐太守也无可奈何,只得遵医嘱,开始准备后事。有一天,老太太又觉得肚子痛,就气得大声责问徐绍祖说:“徐州城的医生你都请来了吗?”“是的啊。”“放屁,你这个混账,自恃有本事,看不起别的医生,你治不好老娘的病,咋不把人家华佗给请过来?”“啊?对啊!”一语提醒了徐太守兄弟。原来,华佗也是他俩的朋友。只是这几天着急,一时给忘了。于是,赶忙派人去请华佗。华佗来了,先看徐老太太的病,后看徐绍祖等几个医生开的药方,觉得奇怪,就说:“徐太守,别着急,让我好好想想。”徐太守一告退,华佗就把服侍老太太的贴身丫鬟春卉找过来,细细的询问老太太得病的时间,因何而起。春卉一五一十地给华佗讲了那天发生的事儿。华佗听后,高兴地叫道:“她得的是心病啊!”于是,华佗走到徐老太太床边说:“徐老夫人,不妨事,不妨事。你得的是‘虱心痛’,是把虱子吞在肚里引起的。”徐老太太一听,拍着被子说:“哎哟哟我的活神仙,真叫你给说对了!”华佗接着说:“我这里有呕吐药一副,你吃下去,马上就可以把那虱子吐出来了,病根一除,病自然就好了。”徐老太太心里放宽了些,但还是有气无力地说:“华医生,好是好,只怕这虱子会钻,钻到肚肠的旮旯,一般的呕吐药,怕是吐不出来啊!”华佗听了一本正经地说:“徐老夫人,您考虑的在理儿,只是我这药里有‘篦心散’。常言说得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这虱子嘛,怕的就是篦子。”徐老太太点点头,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华佗拿出药来让人煎了,他像变戏法似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只死虱子,交给丫鬟春卉悄悄地嘱咐说:“春卉,一会儿老太太呕吐之后,你偷偷地把这只虱子放在她的痰盂里,端去给她看看,说虱子已经吐出来了。她一高兴,心病一除,病就好了。不过,你千万要做的机灵些,不要让她看出假来,懂吗?”春卉说:“华医生,您放心,我一定不让她发现!”果然,老太太心病一除,全身舒服起来。见饭思饭,见床想睡,而且吃得香,睡得稳,身体不久就恢复了。徐太守兄弟非常感谢华佗,并询问病源。华佗笑笑说:“徐老夫人得的是心病,不是药物能奏效的,要感谢,你们还是感谢春卉吧,是她告诉我,老夫人得的是心病。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老夫人疑心她吞了虱子进肚,怕虱子钻死她,精神负担太重,才抑郁成疾啊。我不过来个对症下药,捉只死虱子哄哄她,这才帮她除掉心病。”徐氏兄弟听了,点头赞佩!

华佗在曹操营地为曹操治病之时,经常在傍晚出来散步。一天晚饭后,华佗又步出曹营闲游,只见官道上停着一辆车子,车上坐了一个病人。这病人头上、身上、脸上毛细血管流血,一滴滴往下落。华佗走到车前,问病人道:“你们这是往哪去啊?”“往谯郡去,”病人说,“去找华佗治病啊。”“为什么要找华佗呢?别的医生不行吗?”华佗有意问道。“咱们就相信华佗,所以要去找他,而且这病有点奇怪,恐怕只有华佗治得好啊!”“病人应该相信每一个医生,不要只相信一个人啊!”华佗说,“我也会治出血症,我给你瞧瞧吧,别去找华佗了。”那人不信,坚决不让他瞧,一定要去找华佗。华佗劝告他说:“华佗不在家呢,他正在曹营给曹丞相治病,去了也是白跑。”那人不信,立即要走。华佗拦住车,不让他走,只得告诉他:“我就是华佗。”“胡说。”那人骂道,“你这小人,居然敢冒充华佗?”“你应该相信我!”华佗说,“我是医生,不管怎样,我能治好你的出血症。”“那你谈谈身上的毛细血管为啥出血?”“当然可以啊,血往上为逆,往下为顺,让涌泉穴把血引下归一条路,毛细血管就不出血了。”路边人劝病人说:“大哥,你就让他治吧,听这位老先生说的话,是个内行,也许可以治好呢。”“他又没有药箱,又没有针包,拿什么治啊?”“我自有办法!”华佗告诉他,“你回家买五斤烧酒、五斤醋,放在一起烧开,装在一口缸里,你坐在缸口熏上一夜,血归原路,病就会好了。如果心慌,再喝二钱人参汤。”病人听他这么说,又不用花多少钱,就回家照他的办法治疗。果然不错,毛细血管不再流血了。过了几天,心里总是不除疑,心想,这病只有华佗能治,这老人家又不是华佗,咋能治好呢?想啊,想啊,毛细血管忽然又发胀,与先前的情况一样了,鲜血又从毛细血管流出来。病人生气地说:“说他骗人,真的骗人啊,这次非找到华佗不可!”第二天,他又坐上车去谯郡找华佗,走了许多天,到了华佗家,一问,华佗果然是在曹营。病人又回到许昌,通过曹营的将官,请华佗出营给他治病。华佗一看是他,说道:“不是和你说过了吗?照我的法子做,不会错。”病人一见他真的是华佗,忽然毛细血管轻松,血就不流了。病人觉得奇怪,就问:“怎么?我病好了……”他就把后来再次发病的事情告诉了华佗。华佗说:“因为你想的不是医生治病,想的是我,所以,见我病就好了。这叫‘疑心病’。俗话说,‘病好治,疑难除’。还是那句话,病人要相信医生,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对症下药,哪个医生都能治好病啊!”病人听了华佗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红着脸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