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

4.“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含义主要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思想。《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将“治未病”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华佗在“宇宙永恒运动”辩证法思想的启迪下,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意识到生命的根本在于不断地运动,认识到自然界阴阳二气随一定时间规律变化而循环不息,人体阴阳变化亦然。他说:“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阴阳运动,得时而行”,并说“人能从之,是曰大智”,否则“举止失宜,自致其罹……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指出违背阴阳四时变化规律而行,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灾难,甚至殃及生命。这里华佗还引用《金匮》“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无外闭,阴无外侵……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沈”之说,以进一步强调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难看出是华佗对《易经》“天人合一”思想在另一角度(即养生)上的再次发展。由此指出人们一定要注意遵循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而养护自身,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坎(水)离(火)互济,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而阴阳平和,天人相应,就要顺应自然。《中藏经·生成论第三》曰:“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从之则吉,逆之则凶……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始无终,神仙不死矣。“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泰则安,否则病。“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认为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映。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不生病殃,健康长寿。华佗的“治未病”思想,是建立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其所创的“五禽戏”开创了运动养生之法,一直在民间流传,直至今日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对现代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先秦时代的哲人荀况曾明确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运动保健思想。这一思想对华佗影响颇大。华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运动对人之健康和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华佗继承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要人们参加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未病先防。主张人只要多运动,才能“……使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疾不得生”,并在这个基点上,依据自然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客观现象,结合五行运动的内在联系,运用某些鸟兽动作的原则,从临床实践出发,创建了强身防病的“五禽戏”。这是将体育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创举,也是人类医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千古第一人,为后世应用气功、导引、武术、体操等运动防治疾病而树立了典范。华佗对《内经》中“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既病防变”等预防为主的思想尤为重视。他在创编五禽戏,开展运动医学的同时,还提倡养生导引,传授漆叶青黏散等。其目的均在增强人之体质,用以预防疾病。即便当机体患病时,他又主张“防治结合”。指出,“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同时根据病情,或给药内服,或施针施灸,或手术治疗等。但是,不论采取何法治疗,均应结合养生导引及体育疗法,尽快促其康复。并且还告诫人们平时应注意“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方是长生之大端也。”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使身体健康而长寿。华佗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不同的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特色,创立了一套适宜于防病、却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五禽戏”。“五禽戏”简便易行,开创了运动健身之法,使导引之术有了规范,动作更符合科学性,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法,至“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另一弟子樊阿,照此办理。边锻炼边服药补养,也达到“寿百余岁”。“五禽戏”之所以有如此之妙用,正应现代所言“生命在运动”。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确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华佗的“治未病”思想,是建立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华佗临床运用强调应根据病因、病种、病证之不同,分别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方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此华佗强调,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关键在于“要合其宜”。但对于病情复杂的疑难杂证,华佗主张针药并施,内外合治,甚至可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如说:“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总之华佗反复强调:“大凡治疗,要合其宜。”如“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荣卫不变,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哀,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愉悦;气不奔急,勿和缓。”并说:“顺此者昌,逆此者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华佗学术思想实为《内》《易》二经的有机结合。而这个结合又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其核心。在这一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充分运用象数思维方法,使之在医学领域中开创了诸如以八卦模式“观眼识病”,用五行生克“以怒胜郁”,以及行施剖腹、开颅、刮骨、疗毒、麻醉、导尿等术,这种种惊世之举,达到了前世未有而后人亦未达到的境地。像华佗这样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全方位贡献的依然是千古唯一,令后人无不叹服(这些并非虚构,均有史料可查)。而在民间,华佗亦同样受到广泛的信赖和崇敬,至今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华佗诊病疗疾的美誉佳谈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