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照法
《内照法》原书旧题汉·华佗撰,又名《内照图》,通篇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尤为突出望诊,以望诊来测生死,将望诊法比做镜子,可以隔体照见脏腑,而察知一切病情。书名《内照法》即是此义。由于附录的腑脏图谱早已失传,后改为《内照法》。此书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一类带有内脏解剖图的书,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约5—6世纪前后)。所谓“内照”是指可以洞视人体内的脏腑而言。由于此书的原著早已经失传,而其后的传本大都由于流传不广,影响面积不大,而且传本种类不一,书名也多有改动,因此,对于该书的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学术价值的争议颇大。其中有的传本中合并录入他书内容,有的传本则经过多次变易原图,有的传本则仅存部分文字而图像已经遗失,有的则只有书目或佚文见引于其他古籍之中,因而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情况。但是,考证古医籍的成书年代,如果单纯从某书系何朝代目录文献载录,或某朝古医籍所引用,就认为是某朝某代的作品的实物证据,显然是证据不够全面的。因为许多古书在历代目录文献中没有载录或载录较晚亦是可能的。更何况历代目录文献中对某一古医书书目所载的又颇不一致,因此考证古医书首先应该看该书的内容和实质,而某朝目录文献所载只能说明该古籍被发现于某朝或者刊行于某朝。绝对不能据此认定辨识古籍真伪的根据。华佗的学术思想渊源于《灵》、《素》,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对《内经》中的脏象理论,诊法内容如望色、诊脉与脏腑辨证紧密联系,形成系统理论。华佗受黄老之学影响较大,且又重视养生导引之术,擅长针灸,作为民间医师,善用膏、丹、丸、散剂型,这些都与《内照法》所载的思想相一致,因此,在不能确定《内照法》确为华佗所作时,也不能完全对其进行否定。
《内照法》一书对于中医临床各科,不失为一部有一定临床价值的传世著作。《内照法》全书仅一卷,共分六篇。第一篇:四时平脉。本篇指出了四季的正常脉象;时令季节变异,脉象变异;若非所应平脉,即是病脉。借此以指出掌握四时平脉是诊脉的要点;第二篇:五脏主病。本篇根据《内经》的学说,指出五脏分主五液、五声、五气、五色、五味,运用四诊的方法指出各脏所主病证。以肺为例,指出“其液涕,其声笑,其味辛,其腥臭,其色白”,并根据肺病风、气、热、冷、虚的不同,指出脉诊之寸脉有浮数、紧数、洪涩、沉细、浮濡的不同,又列出与肺有关的疾病如皮肤生疮、鼻塞、喘、嗽、癖气、鼻中肉结等;第三、四篇:五脏相入和脏腑相入。这两篇内容主要是论述脏与脏、脏与腑在病理方面的互相影响、相互传变的关系,并借以阐明脏与脏,脏与腑在生理方面相互滋生制约的关系,是对有关脏腑学说的精辟论述。例如“肾病入心:肾冷入心,手足冷如铁,是名真心痛,甚则死”。华佗认为“真心痛”的产生是和“肾冷”有关的,从理论上讲,肾冷是由于肾中元阳虚衰,阴寒上犯凌心,而发生真心痛,寒行外,故手足冷如铁。从临床角度来看,对真心痛的病因应考虑“肾冷”,用温肾益火的方法,就可以阳气旺盛,使凝结的阴气自行散尽,血气运行流畅,气血通和,真心痛的病即可治愈。相比之下,同单用宣通胸阳或活血化疲法治疗真心痛的方法则更加具有优势。类似论述在三篇、四篇中有很多,难以一一详细列出;第五篇:明脏腑应五脏药名。本篇在篇首明训道:“古人立法处方,本自不同,药不执方,旋为加减,老少虚实斟酌服之。”因此,本篇主要论述辨证施治,分脏腑寒热虚实风气而用药,如肝虚用药则首列白芍药,次列黄蔑、吴茱英等十一味药,并煎服法等;第六篇:脏腑成败。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五体、五证、五色、五伤、五视及五竭、五不称脉等所表现出来的危重症候,且预后多属不良。此篇可能是华佗平生有关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所经验总结的一个片断。例如五伤:“房室无度伤肾,食饱醉卧伤脾,用力无度伤肝”等;通篇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尤为突出望诊,以望诊来测生死,将望诊法比如镜子,可以隔体照见脏腑,而察知一切病情。书名《内照法》即是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