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敢于创新
华佗的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自己创立新的学说,开创新的领域。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是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的时候,曾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也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了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了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的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就要数外科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健身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了。
为了更好地治病,华佗摒弃了那种“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医技守旧思想,不断提高医术,进行发明创造,使自己成为极富于创新精神的医药学家。首先是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将该药给患者和着酒冲服下去,等到全身麻木、失去知觉之后,再对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述:“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在切口处傅(按:傅通敷,涂抹)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期间,伤口“不痛,人亦不自寤”在不知不觉间就好了。例如,“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鬓眉堕落”。华佗诊断:“是脾半腐,可刳腹养治也。”于是,让他酒服麻沸散后,躺卧于床,破其腹观察,脾果然腐坏了一半,华佗操刀将其切除,“刮去恶肉,以膏傅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这表明,华佗的诊断术、麻醉术、解剖术、止血术、消毒术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切除脾脏在今天也不是简单的小手术,而华佗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其次是在总结自己针灸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夹脊穴”,也称为“华佗夹脊穴”。就是根据治病的需要,在夹脊两侧选定若干穴位针灸,诸穴位“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华佗夹脊穴”直至今天还在为临床所应用。再次是倡导医疗体育与发明保健药物。华佗在认真救治患者的同时,也注意积极的预防,不仅提倡运动强身,还发明了保健药物。他创立了成套的医疗体操“五禽之戏”。他教导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按:仙泛指长寿的人)为导引之事(按:使四肢关节运动、血气流通以预防疾病的健身方法),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禽:鸟兽的总称)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同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利。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模仿动物的动作活动头颈腰部以强身健体的医疗古已有之,华佗总结、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并使之丰富、升华,创造了将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结合起来的“五禽之戏”。在感到身体不舒服时,做一套禽戏体操,使身体出些汗,就会感到轻松爽快,食欲增加。吴普施行老师传授的这套保健方法,“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的另一个弟子樊阿向他“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按:青黏一名地节,一名黄精)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服用这种保健药后,“寿百余岁”。
华佗对民间的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常吸取后加以提炼,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病。当时黄疸病流传比较广泛,他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蜇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华佗在年轻时曾有过出家的经历,华佗出家,自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秋初的一天下午,太阳已掠过西山山尖,将火红的晚霞洒向大地。被世人奉为神医的华佗,肩挎药箱匆匆踏着落日的余晖从外地赶回家。进屋刚刚坐定,妻子告诉他说:“东村陈二得了急病,来找你几次你都不在,快去救他吧。”华佗背起药箱起身就走,来到陈二家,只见陈二病倒在床上奄奄一息,华佗给他切脉观察之后摇摇头说:“准备后事吧。”说罢夺门而去,陈家人一听,顿时慌了手脚,连华佗也没有办法,还能有谁超过华佗的医术呢。正无计可施之时,终南山青鹤道人下山化缘,来到陈二家,闻知此事,急忙来陈二家探望,来不及多说,为他切脉细查病情,经诊断为黄疸病,当即给他开药,药进肚不到半个时辰,陈二竟从死亡线上返回阳间。第二天,华佗听人说陈二的病被青鹤道人治好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待亲自见过陈二后,才惊讶得半晌无语。离开陈二家,华佗心中颓丧极了,我这个神医,徒有虚名,医道远远不如青鹤道人,我得立即去向他求教。可是又想,青鹤道人既然身怀绝技,他岂肯轻易教与他人,何况我是一个高山打鼓,名声在外的名医,他更不会轻易赐教,越想越急,越急越烦,食不甘味,寝不安眠,整天唉声叹气。聪明的妻子见他心事重重,安慰他说:“这等小事,相公何必烦恼,出家拜师,不就得了。”华佗还是不解其意,妻子说:“你说我父亲的手艺是如何得来的?”华佗说:“是给人做苦工偷得的。”妻子一笑,一脚踢醒梦中人,华佗恍然大悟。
原来华佗的岳父是个铁匠,什么器具都会打造,就是不会铸剑。离他家百里地有个老铁匠,铸剑如神,他的岳父为学此招,隐瞒身世,装作苦力,为老铁匠当下手,抡大锤,终于打动了老铁匠,学得了真艺。华佗对妻子说:“我这一去,家中留下你一人,这可苦了你。”妻子说:“只要相公能学到真功,家中的事你就别操心了。”华佗摘掉悬挂在高堂的“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当今神医”三块金匾,告别妻子,一路翻山越岭地上了终南山。改名换姓为“人它”,跪拜在青鹤道人面前,恳乞收他为徒。青鹤道人将他扶起,只问一句:“你年长体瘦,能胜任道观中的繁重杂役劳动吗?”华佗问:“请师父明示,不知有哪些活儿?说给徒儿听听。”青鹤道人说:“比如伐木、挑水、打扫、砍柴等。”青鹤道人稍作停顿又说:“还要练武练气功,你受得了吗?”华佗点点头。从那时起,华佗忍受劳累之苦,除了干活就是练功,一天到晚忙得汗流浃背,但他毫无怨言。一天青鹤道人突然问他:“你是行医之人,可否有医道?”华佗心中不由一惊:“师父怎么认出我是医人,是不是旁敲侧击我?”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徒儿出身于农家,是不学无术之徒,望师父多加教诲。”青鹤道人没再问什么。华佗倒抽了一口冷气,为了学到青鹤道人的绝招,华佗处处留心观察,可是青鹤道人总是只教武功气功,不教药方,一天华佗在打扫灰尘时,无意中拾到一根长相奇异的小草,反复细瞧,又放在嘴中品味,似是黄蒿,难道师父用的也是这种草,他又继续俯身扫地,掩盖自己的窃技之意。这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华佗抬头一看,发现西厢房中火光一闪一熄,甚觉奇怪,断定是师父炼丹之处,华佗假装扫地,慢慢向那里靠近,可是丹炉深不可测,无法解其奥秘。尔后他又多次窃艺,结果全是枉费心机,学艺急切的华佗并没有灰心,继续寻找良机,道童上山采药,他也常常秘密跟踪。只因他们防范甚严,总是无法得手,眼看时过三年,还是一无所获!华佗心急如焚。一天傍晚时分,一个重危的黄疸病人上山来向青鹤道人求治,华佗见时机成熟,以给师父送茶为由,向师父靠近,在进门时,不料脚被一小草所绊,他蹲身一看,原来是一根黄蒿,他不由心中一亮:“难道师父治黄疸就是用黄蒿。”他不敢去问师父,踅回身子,回到自己房中,手抚黄蒿,苦思冥想,这种药,他早就用过,却不见奇效,为什么青鹤道人用它能治病如神呢,这里面一定还有很深的学问。第二天清晨,华佗打扫时,又在地上发现了几根黄蒿,华佗断定黄蒿准是青鹤道人治黄疸病的特药了,为了弄个明白,他偷偷地拿了师父一颗药丸,用水煎熬,品尝药中黄蒿的成分,果然得知黄蒿是主药无疑,但又不知如何配成药丸。
又是一年的春天,青鹤道人说要到华山、黄山去会道友,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观,观中之事临时指定由华佗负责。世上的事情偏是那么奇巧,青鹤道人去了一个多月,都是平安无事,就在他将要回观的节骨眼上,观中出了大事,一道童突然肚子剧痛,痛得倒地打着滚叫天喊地的,华佗为他切脉认定为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面对此事,华佗焦急不安,开刀吧,现了原形,前功尽弃,白当几年的学徒;不开刀吧,于心不忍,见死不救,算个什么医生?好在师父不在身边,事不宜迟,华佗速取出自制的药粉用水拌匀,让道童服下,为他作了阑尾切除手术。就在手术刚完,正给道童缝合伤口时,青鹤道人回了道观,失声叫道:“此乃华佗的麻沸散。”华佗猛一抬眼,发现师父已经站在自己面前,他也不敢再隐瞒下去了,叭地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哀求道:“师父在上,我是华佗,请您恕罪。”青鹤道人将他扶起说:“我早就认出你非一般人也。”于是将华佗请进他的房中,问明真情。青鹤道人笑道:“其实你我都是用黄蒿治黄疸。”华佗说:“可徒儿如此治疗未能生效呀?”青鹤道人说:“三月仙草四月蒿,三月黄蒿尚未开花,药力全在青叶上,正是治黄疸病的良药,一般要在此时采取,才是时候。”一语道破天机,华佗连忙起身又向师父叩了一拜,青鹤道人赶快回拜道:“华先生不必这样,在医学上您才是真正的师父呀,贫道医术浅薄,岂敢称师?”华佗急忙插话:“一技之师,天经地义,你教了我的药方,真乃恩师也。”二人大笑。华佗后来还编成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青鹤道人见华佗为人诚实又是当代名医,遂将“五禽功”,即仿照虎、熊、鹿、猿、鹤的动作去运动,也传授给了华佗,这种功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健身。不久,华佗就告别青鹤道人下山了。从此华佗给人治病多了一门妙法:五禽功,他本人的身体也返老还童,临死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白。
华佗研制的被称为神药的“青苔膏”又是一例勇于创新的壮举。“青苔膏”是怎样研制成功的呢?还有一段奇妙的故事——有一天,有一位村姑因为误碰了大黄蜂的蜂巢,不小心激怒了蜂群,于是大黄蜂对村姑发起了进攻,村姑的头上、手上等多处被螫。不久,头部、手上就慢慢肿大起来。由于黄蜂含毒较多,受螫面积较大,疼痛难忍,病情十分严重,无奈之下,便向华佗求治。华佗仔细查看之后自愧地说:“您是中了蜂毒,实在对不起,我还没有治蜂毒之药啊。”村姑十分失望,痛苦地回去了。华佗见村姑怏怏而回,心中感到十分的内疚,从此他心里念念不忘该如何治疗蜂毒的问题,经常在上山采药时顺便去察看黄蜂的生活状况。有一次,刚巧看到一只大蜘蛛在山茅屋边织了一张网,一只黄蜂被蜘蛛网给网住了。虽然拼命挣扎,但还是难以逃脱。蜘蛛看到之后,迅速地爬将过去,正想美食一顿,可是谁知黄蜂见蜘蛛一张嘴,正要靠近的时候,朝着蜘蛛肚子狠狠地刺了一下。蜘蛛顿觉疼痛难忍,身子卷缩“扑”的一声,掉在地上。被刺的蜘蛛,在地上颤抖了一阵后,便慢慢地朝长有青苔的墙脚爬去,将身体紧挨着青苔,徐徐擦动。擦了不多时蜘蛛似乎减轻了疼痛,慢慢恢复了行动,又朝蜘蛛网上爬去。决心要去吃掉被网住的黄蜂。可是黄蜂虽然已被蛛丝网住,因体大力强的优势,几经搏斗,蜘蛛又被刺中,再一次跌倒在地下。又休息了一阵后,又爬向青苔去摩擦身体,不久,又恢复了常态,再去与黄蜂斗杀。如此多次,黄蜂终因蜂毒散尽,身体疲惫而被蜘蛛吮食了。华佗在旁边仔细观察了这场搏斗的经过,心理琢磨着:这青苔为何能解救蜘蛛身上的蜂毒呢?就带了一些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事有凑巧,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那位中蜂毒的村姑。村姑对华佗笑着说:“先生您不认识我了吧?上次是我被黄蜂刺了,请您治过……”。华佗猛然想起了当时被黄蜂刺过那位姑娘,心中好生诧异,被蜂刺后头大如斗,满面浮肿,生命有危,而现在还会平安无事,已经恢复到与常人一样了。于是,他躬身施礼向村姑请教道:“不知您是用何药治好的呢?”村姑说:“我从您家回去时,心情悲痛,疼痛难忍,又头晕目眩,无奈之下,在河埠头坐了下来,用清水淋淋头,又随手把长在埠头石板上的青苔,抓了一些擦疼痛之处,岂知擦过之后,疼痛减轻了,我又继续涂擦,如此多次之后,居然痛消肿退了。于是,我第二天、第三天就继续用青苔涂擦,这样就自然地好了。”华佗把被黄蜂刺后的蜘蛛用青苔擦治和村姑用青苔擦涂治好蜂螫的事联系起来,意识到青苔有解蜂毒、消肿、清心的作用。经过多次试验,精心研制,终于用青苔炼膏,研制出具有治疗消肿、散毒、活血、利尿的灵丹妙药——“青苔膏”,为后人造了福。
近年来我国对紫苏的药理研究表明,紫苏能起到止血、抑菌、止痒的作用,还能促进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紫苏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腹泻、呕吐、寻常疣、子宫出血、鞘膜积液等疾病,尤其对因吃鱼蟹而中毒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说到紫苏解蟹毒的功效,这里还有个名医华佗与紫苏的传奇故事。相传在东汉末年的某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处海边采药。突然,他看到一只水獭在拼命地吞食一条大鱼,吃完后,水獭的肚子胀得圆鼓鼓的,躺在沙滩上动弹不得,哼哼唧唧地叫个不停。原来是中了鱼毒了。华佗见状非常高兴,因为水獭的肝是非常名贵的药材,这次可是个抓住它的好机会呀!华佗正准备上前去逮住水獭,忽然冷不防从海里又钻出一只老水獭,只见它在那只躺着的小水獭旁边转了几圈以后,又一溜烟地跑了回去。华佗心里很纳闷,于是他退了回去,想看个究竟。不一会儿老水獭果真回来了,奇怪的是它嘴里还叼着一束方茎对生叶的紫色野草,急匆匆地跑到那只躺在沙滩上的水獭身边,把那紫色的草放在躺着的水獭的嘴边,那躺着的水獭就把那紫色的草吃了进去。片刻间,那只中毒的水獭就恢复如初,跳进海里游走了。华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事过不久,有一天华佗在一家客店里住宿,遇到一群青年人正在比赛吃螃蟹,已经吃了很多了。华佗就上前劝他们说:“螃蟹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中毒,会有生命危险的。”但这群青年人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结果当天夜里,吃膀蟹的几个年青年人大喊肚子疼,有的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已经开始昏迷。由于当时还没有治疗蟹毒的特效药,大家都非常着急。忽然,华佗想起那天他在海边看到的老水獭用紫色草救治小水獭鱼毒的事。华佗心想,既然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也就一定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出去采了些那种紫色草,回来煎成汤给几个中毒的青年人服下。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人果然肚子不疼了。华佗为了记住这种草药,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紫舒”,意思是能使中毒者腹中舒服的紫色草。因为字音相近,又属草类,于是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