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行观

3.五行观

“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古老的范畴之一,《尚书·洪范》是先秦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它写道:“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里的五行,已经不是几种特殊的物质,而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把功能属性抽象出来,成为事物内部的一种组合。其他事物内部,也可以按照这种组合,分成五个方面。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从整体上考察事物之间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中医学从一开始,就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内经》明确地把五行规律视为宇宙运动的普遍规律。《灵柩·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阳而已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医家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许多方面的认识是零碎的、粗糙的和不系统的,因此,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就成了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构建人体框架的有效工具。

在中医学理论中,生理方面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使各部分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人体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为中医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理论。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等都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而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时,除借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关系外,还阐述了五脏与五时五气及饮食无味等关系。人体的腑脏组织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功能失调,即为疾病。疾病演变,可以一脏受病,也可多脏受病,或各脏之病互相传变。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

华佗在《中藏经》中认为,虽然“人法天地”,但人体的“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当机体一旦发生病变之时,也应该从整体观出发,本着“寒用热取,热以寒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原则,从本求治,方能达到治疗目的。华佗在《中藏经·生成论第三》一篇中详尽明了地强调说:“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五行不能为阴阳”。基于这一认识,华佗第一次把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阐述天人关系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如说:“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宵,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掌握“天地阴阳,五行之道”的规律性,才能疾病不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