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禽戏的创立

1.五禽戏的创立

医学家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思想的指导之下,认为人体必须经常活动,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活动不能过度。经常活动能使消化能力增强,血脉畅通,不易发生疾病。正如天天转动的门轴,不会长蛀虫,流动的水不会腐烂一样。对前人的健身活动经验做出创造性的总结,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兽禽动作编创出五禽戏,用以活动筋骨,增强体质。这是中国民间流传范围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后汉书·艺文志》记载:“华佗五禽戏诀一卷。”原本已佚,今天的传本是南朝梁陶弘景所辑录,载入《养生延命录》中:“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是中华民族一种最古老的健身体操。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第一种动作是模仿虎的前肢捕捉的姿态;虎勇猛力大,威武刚健,常练可使四肢粗壮,增长力气;第二种动作是模仿鹿伸扬头颈的姿态,可以心静体松,动转舒展,常习可伸引筋脉,腰腿灵活;第三种动作是模仿熊侧卧的姿态,熊步履沉稳,力撼山岳,常练可倍增力气,促进血脉流通;第四种动作是模仿猿的脚尖纵跳的姿态,猿敏捷机灵,纵跳自如,攀援轻盈,喜搓颜面,常练可使人头脑清醒,动作轻舒灵敏;第五种动作是模仿鸟的双翅飞翔的姿态,鸟悠然自得,高翔轻落,常练可使动作轻快,心情舒畅。把虎的雄壮威猛、鹿的轻捷舒展、熊的憨厚刚直、猿的灵活敏捷、鸟的轻盈潇洒组编而成的一套动作,同时又把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其中。经常练习,即可驱病延年。模仿这五种动物姿态,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伸展活动。体质衰弱的人,常练“五禽之戏”,可以使体魄健壮起来;患病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加速康复的进程;年迈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使容颜焕发,精神旺盛。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鹤。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华佗曾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以前修仙养道的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他们模仿熊猿攀挂树枝和鸱鹰转颈顾盼,舒腰展体,活动关节,用来求得延年益寿。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做‘气功’。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起来做其中一戏,流汗浸湿衣服后,接着在身体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会觉得轻松便捷,腹中也想吃东西了。”华佗给他的学生吴普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门的转轴(户枢)为什么不会腐朽呢?就是因为它经常在转动。自古以来的长寿之人,并非是靠什么灵丹秘药,而是讲究导引之术,重视经常锻炼身体的结果。经常运动,饮食容易消化,血脉流通,筋骨捷利,疾病就不会侵入人体了。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樊阿,终生以“五禽戏”为养生之道,一个活到九十多岁,一个活到一百多岁,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完坚。关于“五禽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华佗年轻时曾去公宜山采药,快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洞穴,他很好奇,正想进去,忽然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论医道,于是他就站在洞外听。正当他听得入神,听着听着,就听见那两个人谈起了华佗,这可把他吓坏了,他正要转身跑去,忽然听见一个人叫道:“华生既已来了,何不入内一叙!”华佗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原来竟是两位白发长须的仙人。他们向华佗传授了许多奇妙的医术,另外还传给他一套健身功法:即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姿态去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禽戏”。华佗下山之后,依教奉行,不但救治了众多的病人,也增进了自己的健康。

“五禽戏”做为华佗所创立的导引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方法之一。考据“五禽戏”的最早雏型应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首先提出“熊经鸟伸”的锻炼方法,其实这便是由熊和鸟的动作所组成的“二禽戏”,到了西汉时期刘安在《淮南子·精神训》中添上了“若夫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跃,鸱视虎顾”的动作,而形成了由熊、鸟、凫、猿、鸱、虎,熊动作组成的“六禽戏”。到了华佗的时候,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由虎、鹿、熊、猿,鸟动作构成的“五禽戏”。这以后又在后世多次衍变,形成多种“五禽戏”的方法,在晋代的《抱朴子》等后世著作中也多次被转引,由此而奠定了中国气功中动功的基础,全套动作要意气相合,功静有致,意在引气,意动则全身皆动,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度。动作完毕后,扑上滑石粉,可以收到使全身轻松、筋骨舒展、精神倍增的效果。

所谓“导引术”,就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互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是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姿势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导引”就是保健医疗体操。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经相当普遍了。《庄子·刻意》曾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行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已经认识到以呼吸和模仿动物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人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更把“导引”与按摩、灸、费、针、药等并列为医疗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耳!”说明最原始的导引法,正是从仿效龟鹤等长寿动物为其起源的,其目的也就是与疾病和早衰作斗争,以获取延年益寿的功效。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应用于体育和医学领域中最古老的仿生学了。这种仿生导引的实践,在华佗五禽戏诞生之前,至少已经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因此,华佗五禽戏已经是一套相当成熟的导引套路,而且是以祖国医学和民间体育理论为依据的。正因为如此,它对后世导引和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

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导引图》,是所知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大致断定为西汉早期的作品。但《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每层各有11幅小图。而发明“五禽戏”的华佗是东汉时期人。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导引图》并非《五禽戏图》,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导引图》中画有按各种动物姿态进行锻炼的运动方式,其中除了虎式与鹿式运动因文字残缺而不能确认外,其他动作,如鸟式就有“鸟伸”、“鸇”、“鹞背”、“鹤口”等四种;熊式有“熊经”;猿式有“沐猴”、“猿谑”等等。到了汉代,导引疗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华佗提倡积极的体育锻炼,依据前人的经验,创制了“五禽戏”的体操,是在继承前人导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和创新的成果。从而开创了中国保健体操的先例,也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导引疗法。

众所周知,五禽戏源远流长,是以形神兼备、模拟动物活动见长的。时至今日,华佗逝世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了,而其所首创的五禽戏,在我国民间仍然广泛流传并获得创新发展,竟然历一千八百余年而盛行不衰。而且早已繁衍发展成为一个分支浩荡的著名导引学派,近些年更是已经流布到世界各国,为各国人民所接受,不断地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作出贡献。显然这是经过历代人民继承、创新、发展而获取的重大成果,是不能只归功于华佗一人的,但为纪念华佗首创五禽戏的功绩,而沿用“华佗五禽戏”的名称,却是名副其实的。当今各地民间流传的各种五禽戏的套路,已多达一、二百种,同时又分为几大派别,有主张恪守古训,采用传统导引理论,主张专精而反对泛滥,也不轻易更改古谱的传统派;有要求内容丰富多彩,动作五花八门,其繁简难易的差异不一,在仿生上讲形神兼备,在应用上则侧重于保健的创新派;还有主张根据虎、鹿、熊、猿、鸟等五禽活动形象,凭自己想象随意仿效,即对动作姿势不加规范,而采取即兴发挥,只需在主观上做到“学虎像虎,装熊像熊”就可以了的自由派。“五禽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健身方法,后世一直流传不衰。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曾有“闻道偏为五禽戏”之句。明代周履靖把五禽戏的动作描绘成图,编进了《亦凤髓》一书。直到今天,五禽戏被发展成许多流派,至今仍旧在民间广泛流传。

五禽戏的盛行,还带动了其他医疗技术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继承华佗的医学思想,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提倡适当的运动,包括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等,认为这些方法都即可以施用于平时,亦可以用于病患之时。其时五禽戏不仅可以用于锻炼身体,还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宋代陆游曾有诗云:“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遣怀》)”。这些诗句可以佐证当时五禽戏较为流行的盛况。明清时期,五禽戏又有了较大发展。此时期关于五禽戏的研究专著出现的也比较多。影响较大的有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周履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编入此书)、清代曹若水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翔实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