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医技撰写医书
在漫长的年代里,中医学术经验能够延续不绝,并不断有所发展,医学教育起了主要作用。中医学术教育的最传统方式是师徒传授和家世相传。育徒传技,是我国早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有朝廷创办的医学教育机构。据《华佗传》、梁《七录》等记载,华佗所育之徒其有姓名、业绩可考者为吴普、樊阿、李当之三人。与当时许多医生医术与秘方不传外人不同,华佗招收门徒,培养后人。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长安的李当之,最有成就,皆闻名于世。华佗有些医疗经验就由他们继承下来,并各有所长,有所发展。如“(吴)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并著有《吴普本草》一书。还有个高徒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因此以前修仙养道的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他们像熊一样直立攀援,像鸱鸟一样回转头部,舒腰展体,活动各个关节,以求减缓衰老,用来求得延年益寿。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做‘气功’。身体不舒服时,就起来做其中一戏,流汗浸湿衣服后,接着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吴普平时用这种方法锻炼,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还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
樊阿精通针疗法,他继承了华佗的针灸方法,也“善针术”,并且有所创新。历来的针灸戒言是“背及胸藏(同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樊)阿针背入一两寸,巨阙(按:巨阙穴在脐上六寸)、胸藏针下五六寸,而病辄皆瘳”。这种深刺法与“华佗夹脊穴”一样,直到今天还在被应用。所有的医生都说背部和胸部内脏之间不可以乱扎针,即使下针也不能超过四分深,而樊阿针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两寸,在胸部的巨阙穴扎进去五六寸,而病常常都被治好。樊阿向华佗讨教可以服用而且对人体有好处的药方,华佗便拿“漆叶青黏散”教给他。药方用漆叶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两,按这个比例配制,说是长期服用此药能打掉三种寄生虫,同时又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便,使人的头发不会变白。樊阿遵照他的话去做,活到一百多岁。漆叶到处都有,青黏据说生长在丰、沛、彭城和朝歌一带。这些都是与华佗不保守医技、对他们悉心传授分不开的。华佗是医学教育家。他的弟子中,有很多著名人物,又据《华佗别传》记载“佗令弟子数人以敏刀决脉”。此仅言“弟子数人”,而姓名业绩不详,他们皆从佗学,各有所长,可见“名师出高徒”。现从三个方面谈谈华佗是如何培育高徒的。
第一:择优选徒,不因亲疏。这是华佗择徒而育的原则。古之学技,或家传,或师授。家传世袭则以家族关系而定,不问智愚贤庸,皆可继承家技以为业。此固然有可得其真传之便,但也可出现沿袭旧技而无创新之弊。甚至学而无名,空有家传之名,有碍于专业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华佗则破除此种保守的授业方式。他的师徒关系是师徒“双向选择”。《华佗传》有“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等语,但未见佗授业于其子的字句。普、阿与佗非同乡、同族。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而从师,这是择良师而学;华佗之技不传其子,而授业于普、阿等人,这是选贤徒而教,不因亲疏而定。
第二:因材施教,学各有长。这是华佗育徒为其选定专业的依据和目标。吴普、李当之精于方药,樊阿擅长于针术。从一师而有所异,这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如同是养生之术,向吴普授以“五禽之戏”,“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对樊阿则授以“漆叶青勃散服食之法”,“阿从其言,寿百余岁”。再从他们各自的成就来看,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李当之药方》等书。吴普则能“依准佗疗,多所全济”并有《吴普本草经》《华佗药方》等专著。《补注神农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经,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存,惟诸子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细”。樊阿对针术则有发挥。“凡医咸言,背及胸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人一、二寸,巨阀胸脏针下五、六寸,而病皆廖。”诸弟子学业上获得如此成就,除于华佗选徒并因材施教之外,尚有其优良的教授方法。
第三:说理透彻,注重实践。这是华佗教授方法的特点。以华佗教吴普五禽戏为例。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吾有一术,名为五禽之戏。腹中欲食。”这段话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先用通常的道理说明生命在于运动。其次,适当的运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再次,喻以日常生活所见的物理,以加深对医理的理解。第四,言明“五禽之戏”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演创而成的。以具体事例论证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引出五禽戏的内容。第五,指出演练五禽戏后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出个人演练五禽戏的亲身体会。再看《华佗别传》中的一段记载:“有人病两脚躄不能行,舆诣佗。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距)或一寸,或五寸,纵斜不相当。言灸各十壮,灸创愈即行。后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如此精湛的望诊,娴熟精巧而富有创造性的灸法操作,神奇的疗效,使好学的弟子们目睹绝技。此外,在该传中另一病案里说:“佗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由此推知,华佗育徒传技之法,不仅是身体力行,且能具体指导弟子进行实际操作,以培养他们独立诊治疾病的技能,这是非常可贵的。华佗施行的选徒而教、因材施教的原则,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对今天仍有借鉴作用。任何科学都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不断创新并逐渐向前发展的。华佗创造的麻沸散、剖腹手术、五禽戏、夹脊穴等都是以实际行动对弟子进行创新思想的教育。此外,其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爱徒善教,徒尊师好学亦为今天所推崇。
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华佗一生中的著述是非常丰富的,从生理、病理、本草、方剂到临床各科均有所阐发,并有独到之见解。这从其之后的相关史料中可以证实。计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华佗一生中最令后人遗憾和感叹的,就是他的著作基本上都没有传下来。当时的战乱使“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华佗的著作也未能幸免。加之《三国志·华佗传》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的一段描述,以至古今学者认为华佗亲撰之书无存,使华佗著作的存废问题成为千年来众说纷纭的一桩疑案。
考《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有医籍二百五十六部,其中有关华佗的著作三种,再加上其他的资料一共有以下几种:《华氏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佚)、《华氏佗枕中灸刺经》一卷(佚)、《华佗方》十卷(宋志作一卷)(佚),此外:《华氏阙名集》宋志十卷(佚)、《华氏佗玄门内照图》崇文总目一卷(存)、《华氏佗外科方医藏目录》卷阙(佚)、《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脉经(存)、《华佗内事》梁七录五卷(佚),以上是从中医目录和有关其他古籍中关于华佗著作情况记录,得知华佗有关的著作迄今早已失传。现在以华佗之名行世的有以下几种:《华氏中藏经》《内照图》《华佗神医秘传》《华佗神方》,但以上各书是否为华佗所作,存在较大的争议。
现存的华佗名下的《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和陈振孙《书录解题》,都著录过,明代大医学家王肯堂、张景岳、龚云林等人的著作中,引证华佗的学术理论,直书“华元化云”,其来源即出于《中藏经》。近代许多医家一致认为《中藏经》显然是后人伪托,然而文义古奥,似为六朝人所撰,因此疑是华佗弟子吴普、樊阿等依据华氏遗意录辑,而为后人修订流行,辗转传抄,不免杂以后世药名和剂量权量,这是毫不足怪的。但该书的上卷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的脉证方法,中卷察声色形症决生死等篇,都与华佗古法相合,可见该书中仍然保存了不少古代医学文献的内容。
《内照法》原名为《内照图》,首见宋代的《崇文总目》:《华氏佗玄门脉诀内照图》,一卷,存。所谓“内照”,是指可以根据体表的变化而洞视脏腑,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反映。由于年代久远,相互传抄,“原刻讹脱”,该书早已残缺不全,图亦快亡。清代周学海在将该书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时,始更名为《内照法》。《中医大辞典》医史分册说:“《内照法》,藏象著作,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至于《内照法》一书的撰年和撰者及学术价值等问题,则同样颇有争议。此书通篇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尤为突出望诊,以望诊来测生死,将望诊法比如镜子,可以隔体照见脏腑,而察知一切病情。书名《内照法》即是此义。华佗的学术思想亦是渊源于《灵》《素》,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对《内经》中的脏象理论,诊法内容如望色、诊脉与脏腑辨证紧密联系,二者为同一系统理论。由此可知,此书即便不是出自华佗手笔,也是其授业弟子传人根据华氏佚文缀辑而成的。据此,应该把该书作为研究华佗学术思想的重要读本。
1920年,古书保存会负责人沈骥,在华佗故乡安徽亳县藏书家姚氏墨海楼的故纸堆中发现墨色暗淡年代久远的一种手写本《华佗神医秘传》,1922年由上海大陆图书公司印刷,封面题“海内秘本”《华佗神医秘传》。1978年经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教授点校后,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再次刊印。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将《华佗神医秘传》,易名为《华佗神方》再次刊行。但《秘传》在华佗遇害一千七百余年后突然刊行于世,对是否为华佗之著,众说不一。现据全书内容,略作考证。
手写本原题:《古代真本·华佗神医秘传》。共二十二卷,《秘传》卷首有三篇序文,依次为唐代孙思邈、清代徐大椿和民国时期沈骥三人所序,目前已经证实均为伪托。卷一为华佗病理论秘传,有论文四十八篇,和《平津馆丛书·华氏中藏经》卷上、卷中的内容完全相同,仅在字句间略有出入;卷二为华佗临症秘传,记载华佗治病的二十八种要诀,是华佗辨证论治的基础思想;卷三为华佗神方秘传,《华氏中藏经》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道只有四道包括在华氏二十三道神方之中,包括麻沸散和神膏。卷四是华佗内科秘传三百一十二方;卷五是外科一百零七方;卷六为妇科六十九方;卷七产科八十四方;卷八为儿科一百一十二方;卷九是眼科四十三方;卷十为耳科三十三方;卷十一是鼻科十三方;卷十二为齿科三十六方;卷十三为喉科二十八方;卷十四为皮肤科四十七方;卷十五为伤科二十八方;卷十六为结毒科(花柳病)十五方;卷十七为急救法秘传五十四方;卷十八为治奇症法三十八方;卷十九为兽医科三十五方;卷二十是制炼诸药秘传十法;卷二十一是养性服饵秘传十七方;共计有一千一百零三方。卷二十二是华佗注《仓公传》,作为附录。所以谓之神方,“神秘”的推崇是后人所加的。这些神方、秘方大抵都是源于《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妇人大全良方》《串雅内编》等方书。从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华佗神医秘传》不是华佗及其弟子的著作。它是后世医家汇集和编著的一本托名华佗的医方书。它的成书年代最早不超过明代。至于书中究竟汇集和保存了多少华佗及其同时代的医学资料,尚待深入考证和研究。《秘传》一书,内容宏富,各科俱全。既有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等基础理论的论辩,又有内外妇儿、制药服饵、急救解毒等临床各科的验方集锦一千多首,有如一部临床医药百科全书。《秘传》虽属伪托之作,但伪托者尚能尊重华佗的学术思想。故书中所录所引,多能寻其出处。因此,《秘传》虽为伪托者从多种书籍中摘录编辑而成,但本书以华佗遗著《中藏经》四十八篇为医论之根据,继则以《三国志·华佗传》及《华佗别传》医案为要诀,并从古医籍中搜集一些华佗方剂作为秘方、神方之基础,从而使《秘传》一书形成了一条以华佗医论、医案、医方为主的主线。也是研究华佗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