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功名治病“活人”

1.不求功名治病“活人”

华佗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各路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本是文人出身,一身书生意气,性格爽朗刚强,不图名利,对那些耽于功名利禄之人疾之如仇。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医疗事业。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当时人们就已经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取名叫《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氏中藏经序》讲述过这样一段故事:讲的是华佗在年轻的时候,一次上山采药,走到一个山洞边上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山洞里有人谈话,似乎说到自己的名字,就凑近些偷听里面谈话。就听其中一人说道:“华佗此时若在,这些医术就可以都传授给他了。”另一个人却说道:“人的本性都是贪婪的,不会怜悯生灵,怎能把这些都托付给他呢?”听到这里,华佗赶紧走进去,拜倒恳求二人传授医技。为首的人对华佗说:“不是我舍不得,就是怕他日成为你的负担啊,如果你日后看病,不分高低贵贱贫富,不为求钱财,不怕劳苦,怜悯老弱病残并真心的替他们担忧,才能摆脱日后的祸患。”华佗对天发誓说一定做得到这些,才得到这些医书,成为拯救苍生的一代名医。陈寿与范晔的《华佗传》均称华佗“晓养性之术”;邓处中《华氏中藏经序》也称他“性好恬淡”;从“沛相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来看,足见他的淡泊名利,但是在性情中无视权贵、桀骜不驯、气高不随时趋承俯仰的另一面却成了“为人性恶”的“证据”。当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而“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兢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世俗之人都孜孜不倦的追求荣华富贵,极尽可能地争取名利,根本无人留心于医药治病救人的。华佗一反世俗的常态,不求功名、奋然习医,以救病活人为己任,走街串巷的为民除疾,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若说华佗“性恶”,只是针对置人民于水火的王侯,华佗对黎民百姓的满腔热忱怎能视而不见!观华佗行医之一生,不求功名,只为治病救人,潜心著述,培养传人,又岂能以“清高”、“孤傲”、“恃才矜己”视之!

传说离徐州南二十来里路有个地方叫做潘唐,那里盛产金针菜。以其条子肥壮,色泽金黄,香味浓郁等特点,享誉大江南北。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丁庄大菜”,也极受欢迎。丁庄大菜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治疗疾病,比如对大便出血,小便不通,吐血,肺结核之类,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经常食用,还可以健身。人说“潘唐金针莱,山南海北没有盖”。为什么会天下第一呢?追溯起金针菜的来历,其中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金针菜有这样的名气,传说与神医华佗有关呢。三国时期,曹操的同乡华佗,由于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毅然放弃他喜欢的经学研究,还多次谢绝了做官的请求,选择了从医的道路,决心济世救民。华佗天资过人,智慧超群,四方求学,八面寻师,如饥似渴地研读一切医书,熟悉各种病理。由于他肯动脑筋,富于创造精神,创立了许多新疗法,如剖腹开胸、刮骨疗毒,特别是针灸和中草药。最神奇的是他那六根大小不一的金针,小病只要扎上一针就好,重病人扎上三针,最危险的扎上六根,即可以起死回生。有一年夏天,华佗听说徐州一带正瘟疫流行,死人甚众。心如火燎,连夜赶到徐州。华佗行医到此,内心焦急,日夜为人治病。既施药,又针灸,三日之内,从南到北,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华佗进入泗阳县三庄境内时,一天中午,徐州州官带着魏王曹操的请帖,备下厚礼,来找华佗,要华佗到曹操的军营为曹操治病。说曹操头痛复发,命华佗速速赶回。华佗皱着眉头,指着痛苦呻吟着的无数病人,对州官说:“魏王患的是慢性头痛病,耽延几天也没关系。可是这一带的百姓,患的是急性瘟疫啊。如不及时治疗,就要葬送性命的。还请大人回去禀告魏王,等这里瘟疫有了节制,我马上赶往许昌为魏王治病,绝不失言。”这时,又有许多扶老携幼的病人蜂拥而来,一边将华佗团团围住,一边向州官苦苦哀求。州官见此惨状,也是连连的摇头叹气,将这面的情况赶紧回去报告了魏王曹操。随着瘟疫不断流行,华佗也跟着病人南移。这天到了潘唐一带,见很多瘟疫病人咳吐出血,昼夜不眠,哼声不止。华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整日赶到这家扎针,又赶到那家配药,很多天没有好好休息。华佗又担心曹兵以刀相逼,睡的也不安稳,更加卖力的治疗百姓了。一天夜里,华佗辗转反侧,不能安眠,天快亮时,迷迷糊糊刚刚睡去,忽见一仙人,手持一把金针,吩咐华佗如此如此,然后将金针向他怀里一扔。华佗觉得胸口疼痛,猛然醒来,果然在贴胸处摸到一把金针。一天三更半夜,华佗正在给一位重危的病人扎针,突然闯进几个如狼似虎的公差,把华佗拖到门外,恶狠狠说:“你就是华佗吧?你真是不识抬举,快跟我们去见魏王,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说罢就强行的要带走华佗。吵闹声惊动了四邻,一传十,十传百,潘唐前后三庄的老百姓都呼天喊地围了上来,哀求领头的将官延缓几日。只听华佗大声说道:“各位乡亲们!不要难过!我人走了,可这六根金针是留给你们的!你们的灾难马上就会过去的!”于是华佗纵身一跃,双手向上一扬,同时飞出六道金光。三道金光落在潘唐村东边,又有三道金光落在潘唐村西边,就好像天空中的流星,又像雨后的长虹。华佗被抓走后的次日清晨,潘唐村百姓就发现金光落地之处,长出了三棵碧绿的长叶草,每棵草心中竖着三根油亮亮的圆杆子,每根圆杆上,又都长着三朵含芭待放的金黄色花朵。这些花朵约有五寸来长,小指粗细,金光灿灿,异香扑鼻,很像一簇一簇随风摆动的大金针。有几位老人走来端详着这几棵奇怪的草说:“快来看,这可能是神医华佗撒出的金针所变啊,我们不妨采这些神草给病着的乡亲们煮点水喝,兴许能治病呢。”人们愣了片刻,突然其中一人叫道:“这是金针菜啊!”于是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说来也怪,病人喝了金针草汤,立刻见效。咯血人止血,呕吐人止吐,发烧人退热。慢慢就止住了瘟疫。第三天早上,一桩怪事又出现在村东西两边:一夜之间,金针菜由一株变三株,三株成九株。不几日,村东村西都长出了一片片黄灿灿的金针菜。潘唐百姓靠金针菜赶走瘟疫,人人都十分的怀念华佗。不久,华佗在许昌城狱中惨遭杀害的消息传到徐州,真是云龙山长叹,泰山低首哀嘶,愁云遮天,哭声震地。后来徐州的百姓在徐州建立了一座雄伟的华祖庙,纪念名垂千史的神医华佗。

一天有位客人来拜访华佗。华佗叫他的徒弟吴普出门迎客。吴普走到门外,向客人道:“师父说,请您自己进来。”客人听了,心中感到奇怪,心想华佗一向热情好客,往日咱来,他都会迎到门外,今天叫自己进来,不知是何缘故?客人走进室内,又不见主人,便问道:“主人何在?”“请进,”华佗在内室回答道。客人推开内室的门,只见华佗光着上身,躺在床铺上,身上扎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银针,自己正在用手搓来捻去的,客人一惊,往后退了几步说:“你,你这是在做什么?”“哈哈哈,”华佗见状大笑了起来,说:“进来坐,进来坐,我这儿马上就好了。”说罢,华佗把身上的银针一枚枚的拔出来。客人走近他,狐疑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呀?”“扎针啊!”华佗若无其事的回答。“你害了什么病吗?”“啊,啊,这是给病人治病。”客人听了,更加不解,又问道:“可是针不是扎在你自己的身上吗?”“自己扎不好,咋能乱扎别人呢?我这不是先在自己身上试试嘛。”客人一听,感慨地说道:“扎自己的肉,那得多疼啊!”“哪能不疼啊,只是想要治好别人的病,使别人减轻痛苦,就得先找准穴位,找到“针感”啊。医家对病人应该有割股之心,痛人先痛己嘛!”客人听了,频频点头,赞叹不已。

华佗为人正直,十分痛恨那些贪官污吏,曾经有个县官,贪得无厌,百姓们怨声载道。有一天,碰巧县官的太太生病了,病的很重,许多医生都治不好。后来有人推荐华佗,县官就派人把华佗接过来。华佗一看,这病可治,但十分痛恨这贪官不为民办事,只顾着自己发财。心想,这回得治治他。于是,华佗向县官说道“只要做官不贪财,为民谋利,太太的病就能治好。”“行,行。”县官只得忍气吞声,满口答应说,“我保证今后不再贪财了,请您就赶快把太太的病治好吧。”用不了几日,华佗便把县官太太的病治好了。偷嘴的猫贼性不改,赃官哪能不贪财呢?没过多久,等县官太太的病刚好,就又开始搜刮百姓了。滚油锅里的钱都能抓上手。可是谁知又过了不久,太太的病再次发作了,并且要比以前严重得多,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县官急得没有办法,就只好又把华佗请过来。华佗推说不看,县官再三请求说:“只要治好太太的病,下官愿意施财济贫!”“那好,那你现在就先打开仓库放粮食,普济贫民,然后我就动手开始治病。”华佗对县官说。县官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叫手下人打开仓库放粮食。等到官粮发放完毕之后,县官太太的病也就治好了。可是县官太太的病为何会治好后又会复发呢?原来是华佗看透了那个赃官孽根未除,本性不改。所以就把县官太太的病根也留着未除。这样,华佗“巧治贪官”的事儿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马上就传开了。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