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华佗形象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积淀在杏林守望者的心中,成为规范、引导中医人思维、情感、行为的文化和道德力量。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华佗故事虽是正史与传说相参,真实与想象互补,史实与艺术交织,医学与文学融合,有血有肉、侠骨柔肠的华佗形象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华佗再世”、“元化重生”是老百姓对精诚大医由衷的赞美,“青囊”还成为中医的别称。“史臣曲笔”造成了阴魂不散的“千秋之谤”,唐·刘禹锡扼腕长叹:“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刘宾客文集·华佗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华佗至今还在受到误读、甚至恶搞、诬陷、咒骂和攻击,如:有人宣称,入仕做官才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业余爱好”,华佗有孤傲矜技的瑕疵,其死责任不全在曹操,在于自己“恃能求官爵,惨遭杀身祸”;而且作为军医请假回家、超期不返,犯了军纪法规;总之华佗是“无良神医”。他们断章取义,立异标新,虽无法否认华佗作为“神医”之卓越成就,却横加指责其道德“无良”,似乎是从学术研究出发,缺乏确切史料佐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中药必将在“取消”、“告别”的鼓噪声中浴火重生,以确凿的临床疗效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世人的认同与挚爱,迎来学科传承的难得机遇与事业繁荣的明媚春天。